脱贫:攻坚拔寨啃硬骨头

26.01.2016  11:39
  2015年,我省是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最多的省份之一;2015年,我省也拿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扶贫成绩单:全年脱贫20万人的目标任务已圆满完成。
  五年来,我省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5亿元,实现减贫超过百万人,年均减贫2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6.6%降至13.2%。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建设扶贫产业园18个、扶贫产业基地1274个,支持扶贫龙头企业128家、扶贫产业合作社203家,在53个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工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水电路讯房建设,全面解决了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和用电问题,改造20.8万户贫困农牧户住房,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地区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中职就读贫困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省发出坚定有力的声音:在当前,全省扶贫攻坚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我省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贫困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扶贫投入资金有保障,只要扶贫思路对、措施得力、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我省可以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接着再利用一年时间巩固提高,从而有效完成中央提出的脱贫工作目标,为到2020年整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必备条件。
  2015年,脱贫20万人的目标任务已圆满完成
  五年来
  ●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5亿元
  ●实现减贫超过百万人,年均减贫20多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36.6%降至13.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中职就读贫困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改造20.8万户贫困农牧户住房
  “十三五”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
  专项扶贫的青海模式
  湟源县寺寨乡,这个距离县城还有近30公里的小乡镇是湟源县数得上号的贫困乡。家家户户三两头牛,却不成规模,全乡1200余户村民在贫困中挣扎着。扶贫的脚步踏上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何不搞规模养殖,把家家户户散养的畜牧集中养殖,每年再给牧户分红?扶贫干部提出这样的想法。
  一年间,全乡陆续成立规模以上专业合作社8家。按照分散养殖向养殖大户集中,养殖大户向养殖小区集中的畜牧业发展思路,通过示范带动、信贷支持等措施,全乡建成了众汇、烽火、金裕、邦旭、源丰、贵祥、玉梅等12个牛羊、生猪养殖基地,建成标准化养殖畜棚3.4万平方米,现存栏草食畜2500余头(只)、生猪230头,年出栏草食畜5200余头(只)、生猪200余头,实现养殖利润60万元,规模养殖已成为寺寨乡畜牧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了一条国家产业扶贫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新路子。
  在同德县同样有着扶贫攻坚的青海样板。扶贫攻坚的三年,是同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三年来,落实各类扶贫攻坚项目资金40.2亿元,实施709个项目。在扶贫攻坚的强力推动下,全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69万人下降到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8073人,减少贫困人口2.88万人。
  产业扶贫:34.7万人实现增收
  2015年,我省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9亿元,带动9.9万户、34.7万人实现增收。
  同德模式:扶贫攻坚的青海样板
  六个“全省第一”:全省牧区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的县;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的县;第一个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县;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县标准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