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火车头” ——省委组织部“下基层走千村抓党建促脱贫”系列报道之二

14.07.2016  17:07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要想发展、脱贫,关键要看作为这个地方“火车头”的党组织。

  省委组织部各调研组看到,在省委省政府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后,全省各级党组织贯彻政策落地,不断整合资源,强力部署工作,全省脱贫攻坚正有序有力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成为脱贫攻坚的“指挥部”

  各级党委政府签下军令状、层层抓落实,健全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扶贫部门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怎么干”大讨论。狠抓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等工作。截至4月底,已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37.85亿元,完成年度国家财政扶贫计划的90.1%。

  各行业单位立足部门职能和资源开展工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

  各市(州)、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研究细化脱贫攻坚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扎实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力量调配、资金使用等工作。

  各乡镇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当好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用好各方资源推动扶贫政策落地,定好制度加强对工作队的日常管理服务,指导村“两委”班子与工作队团结协作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各级党委在脱贫攻坚中积极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统筹兼顾、服务基层的职能作用,正在广泛调动积极因素,整合汇聚扶贫力量,同心同向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基层党组织筑起脱贫攻坚的“桥头堡”

  门源回族自治县、海晏县组织推选产业大户、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担任村“两委”负责人,输入新鲜血液,提升了带头致富能力;

  乌兰县、久治县围绕脱贫攻坚及时调整充实村“两委”班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共和县、贵德县、德令哈市多次对村干部进行扶贫工作专题培训,有效解决不愿抓、不会抓、抓不到位的问题;

  杂多县、兴海县坚持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致富能手中培养村组干部,推动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贡献;

  乐都县祝家村党员王宝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争取政策支持发展樱桃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带动5户贫困户脱贫,被评为“党员致富中心户”;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囊谦县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玉树市、甘德县创新村级事务管理方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平安区等地成立农村电商党支部,探索“互联网+党建+精准扶贫”;泽库县、曲麻莱县等地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依托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发展村集体经济,吸纳带动贫困群众借梯脱贫;同仁县多哇村利用特有温泉资源,争取投资建设温泉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运营3个月,收入超过10万元。

  基层党组织把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当好群众的主心骨,不断提升村级事务管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当好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各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十分珍惜难得的锻炼机会,主动作为,已普遍走完了所在村农牧户,与群众建立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积极协调联系派出单位开展精准帮扶,有效巩固了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一联”工作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扶贫工作队已精准施策2.2万项,协调项目1100多项,落实帮扶资金8.6亿余元。

  省政府办公厅把“一联”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党组成员每年深入帮扶村开展工作不少于4次,和结对“亲戚”要做到常来常往、真情帮扶。

  在各地各单位的积极支持下,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认真分析贫困村特点和致贫原因,提出精准脱贫对策措施、建立帮扶贫困群众台账,派出单位据此落实“双帮”责任,实现“多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出水”。

  截至4月底,全省9.7万党员干部已结对认亲贫困户13.2万户,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捐助物资2.5亿元,协调项目资金4.2亿元,走访慰问3.9万人次,解决工作队经费491万元。

  各行业各单位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投资金、上项目、抓产业等多种形式,打牢贫困村发展基础;

  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群众优势,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就业致富。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按照不同选派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帮助穷村谋发展、帮助弱村抓整顿、帮助维稳重点村搞治理。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夏拉村工作队搭建起“一平台两中心五队社” ,实施短期脱贫与长期致富两结合工程;

  称多县、玛多县初步探索租金分红、服饰加工、技能培训等多种经营、综合开发的扶贫新路子;

  湟中县、贵南县、同德县对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建筑、堆绣、汽车驾驶、特色种植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格尔木市工作队统一建立贫困户“六个一”帮扶法,突出脱贫措施精、准、实;

  湟源县实现贫困户数字化管理,建起“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

  治多县拉日村工作队实行“三看三聊”精准识别法,全村无一人对识别结果有异议;

  化隆回族自治县坚持治穷与治乱并举,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找到脱贫致富新路,挖掉了因乱致贫和因贫而乱的根子。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不畏艰难,在脱贫攻坚中与村“两委”班子并肩作战,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全省组织系统成为脱贫攻坚的“保障部”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全省组织部门担负起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的政治担当,夯实基础力量。

  从省、州、县、乡统筹抽调4866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干部,会同省扶贫局举办2轮脱贫攻坚专题培训,让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掌握政策、坚定信心、胜任工作。

  制定了激励关怀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的十条措施,帮助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解决工作经费、生活补贴、住宿办公等问题,确保他们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

  大力推行都兰县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干部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的做法,为下派干部应保尽保。

  强化组织保障。注重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排查整顿,明确整改时限,对症下药。去年10月来,全省调整村“两委”班子成员194人,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和村民进入村“两委”班子。

  与省金融办、银监局等金融机构一道,全面推进“双基联动”,现已贷款16.6亿余元。认真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保障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度报酬提高到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

  天峻县从县级财政中为每个贫困村下拨了10万元村级发展资金。班玛县、达日县利用冬春时节,对乡村干部实施全覆盖轮训,讲授乡村治理理念,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提升了村级事务管理和脱贫攻坚能力。

  树立用人导向。注重在扶贫一线培养干部、识别干部,把干部的主要精力引导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今年,实现省对县(市、区)绩效考核向脱贫攻坚为主的考核转变,将全省19个一类县和20个二类县的扶贫开发考核指标权重分别提高至80%和70%,同时,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省直部门考核体系,增加扶贫权重,突出激励约束,以精准考核促进精准脱贫。

  强化对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截至4月底,全省召回调整第一书记140人、工作队干部266人。

  全省组织系统的主动进位、积极作为,彰显了组织部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的职责使命和责任担当。(郑教 青组)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