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实现整体脱贫 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种“太空粮食”
3月春耕时节,湟中县田家寨镇的村民忙碌了起来。其中有三个村的种植物很特殊——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田家寨的“第一书记”们将带领村民试种3公顷的经济作物。
大山深处的贫困村
通往田家寨镇马场沟村的山路,崎岖蜿蜒。
张捷,青海省地方铁路管理局副局长,马场沟村的“第一书记”。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村口的一片空地上,给村民们讲解易地搬迁的相关政策。“搬迁以后,不论就医还是孩子上学,都非常方便。”
“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剩下的村民以种地为生,纯粹靠天吃饭。”张捷说,这里自然条件差,地里的收成十分有限。
交通不便,成了村里3公顷耕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
“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剩下的不到40户人家就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张捷说,去年,村里贫困户的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
交通不便、出行困难、人均收入低……这就是张捷面对的马场沟村。
距离马场沟村十几分钟车程的小卡阳村也是类似的情况。驻村的“第一书记”贺海峰将这里的贫困总结为四难:成家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虽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差的。”贺海峰说。
亲力亲为的认真书记
由于村里没有党支部活动室和村委会办公地点,张捷刚来的时候只能在书记家里办公。晚上,就睡在村支书家的炕上。
既然是派驻到马场沟村的“第一书记”,掌握村里的情况成了张捷要做的第一件事。自被派驻到马场沟村的第一天起,张捷连续一个多星期都奔波在村中。为了做到精准无误,张捷跑遍了村中的每一寸土地,把每一个农户家中的收入、人口等家庭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
马场沟村被县镇党委政府确定为易地搬迁村。虽然村里贴过政策公告,但张捷来到马场沟村后发现,很多村民对易地搬迁政策还是一知半解。为此,张捷随时携带着易地搬迁相关的政策文件,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详细讲给村里的每一位村民听。
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这就是马场沟村民对张捷的第一印象。
要脱贫先修路
作为省交通运输厅派驻的“第一书记”,张捷和贺海峰明白交通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为此,张捷与贺海峰协调省高管局整修了共50余公里的田间道路,并在部分路段埋设了水泥管。此外,张捷还协调相关单位在马场沟村里建设两个小水坝,解决了畜牧业的用水问题。
交通的便利大大方便了村民耕种收割,也为接下来制定的扶贫举措奠定了基础。
试种“太空粮食”
交通便利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村里实现脱贫?张捷和其他两个村的“第一书记”多方考察调研后,决定三个村各拿出1公顷土地,试种“太空粮食”藜麦。
“藜麦是个啥?种这个能成?”确定试种之后,张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村民们接受这一作物。为此,张捷下功夫了解藜麦的生长期、种植环境等知识,以便给村民们讲解。
“我们这里的无霜期是150天左右,海拔也适中,正好可以种藜麦。”面对村民们的疑惑,张捷还在不厌其烦地讲解。
“由于处于试种阶段,因此,种植的种子以及所需的农药化肥,都是由省高管局、省路政执法总队、省交通通信中心和省路网中心4家单位协调解决的。为了保证试种的成功率,我们还协调省农牧厅指派相关技术人员来指导农户种植。”张捷说。
4月中旬,这些寄托着三个村脱贫希望的藜麦种子就已经播种在了3公顷的试验田中。
依靠交通助力脱贫
经济作物的回报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眼下,却有一个能够增加村民收入的工作。“公路施工需要劳动力,公路养护也需要劳动力,何不把这个资源利用起来呢?”
为此,张捷把劳务输出确定为另一条脱贫之路。今年年初,张捷与小卡阳、大卡阳的“第一书记”一起,协调省高管局开展公路工程施工劳务输出。目前,三个村共有140人愿意报名参加务工培训。
虽然只来了半年,但对这几位省上派驻下来的“第一书记”,村民们和村委班子都充满了信心。(郑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