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青海:桃儿
桃儿的制作步骤基本与平日里所吃的馍馍一致。只是随着生活越发的精致,为了使馍馍味道更鲜,一般在和面时会加一、两个鸡蛋。
制作过年时所用的馍馍需要和的面较多,所以一般人们会将面板放置到炕头,这样既暖和又有助于面团的发酵。
制作桃儿的同时,也会蒸上一两屉笼包子、糖饺。包子的褶子,糖饺的花边都与和面的手法一样,是农村家庭对儿媳妇的考校。
在青海农村的许多家里都会备下长短不一的数个擀面杖,最长的用来擀长面、寸寸;最短的用来擀饺子皮、包子皮,偶尔也会用来捣蒜。
当热腾腾的桃儿被移出屉笼,除了要及时翻腾一下它们的位置,以免馍底被屉笼拔下,还要给桃儿“上色”以示喜庆。
桃儿与其他馍馍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上方会塞入一个红枣。在青海正月里待客,都会用桃儿配上放入四颗红枣的茶水,才叫年味。
桃儿在青海各地叫法不一,家中的老辈儿有的称其为桃儿,也有的称其为献子。只是此桃儿非我们平日里常吃的水果,它是一种面点,一般只是在正月里出现,用来献祭,亦或者待客。
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总会说:“娃娃过年,大人过难。”那时真的不懂为何母亲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直到自己嫁了人,逢年过节地迎来送往,才知道这其中滋味。不消说年关里的花费成倍增长,就是年前的大扫除与吃食的准备,就让与我年龄相仿的不少新妇头疼不已。我的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夫妇,过年除了采购新衣新帽再不管其他,反正一切都有父母打点。也有一类,干脆免了正月里走亲访友,大家约定时间,在外面订一桌席面,皆大欢喜。还有与我相仿的一类,是如何也避不过正月里的人情往来,于是硬着头皮也得操办一桌像样的饭菜,好在如今买什么极为方便,否则更是头大如斗。
如今,总算是明白了母亲当时的感慨。只记得进了腊月,母亲与舅母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吃食。那时家中人丁兴旺,所备的东西也十分多。记忆里外婆家的面板如门扇般大小,就是这样也依旧不够,小舅舅总是被打发着去邻居家借面板与屉笼。依稀记得,那时外婆家上院有个姑娘与小舅年纪相仿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于是,小舅每次回来都会引来母亲们的轻笑,只是最终那个姑娘没能成为我的舅母。
两扇面板被并列放置在套间里的大炕上,母亲和舅母们分工合作,有的和面,有的开始拌馅,待面发好,舅母并着年龄稍大的姐姐们就开始包包子,捏糖饺,之前毫无生气的面团在她们手里渐次开花。当面全部和好,母亲就开始制作桃儿,其制法与馍馍相同,只是形似桃子,并在顶端放一粒红枣。如此出来更添了些许的喜气。
腊月里的灶火十分繁忙,当一笼笼桃儿出锅后,母亲们一边飞快地翻腾着馍馍,一边将写对子余下的红纸浸泡在小碗里。待馍馍晾凉,便就用筷子头将刚泡出的红水一一点缀在桃儿上面,年味就更加浓郁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