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唱出个七彩人生——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花儿’”传承人马明山

15.04.2016  10:13
来源:青海日报

   七彩的互助流光溢彩,七彩的土乡花团锦簇。身着七彩花袖衫的土族阿姑们伴着动听的音乐,纷纷舞动起来。优美的安昭舞,精彩的轮子秋,高亢悠扬的花儿,绚丽的七彩袖成为蓝天白云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土族‘花儿’”是用汉语叙唱的土族爱情歌曲,曲式大多数为上、下两句,以五声音阶的商、徵调式为主,有音域宽广、旋律起伏频繁、自由辽阔等特点。有二十余种不同的曲令,如《好花儿》令、《尕连手》令、《黄花儿姐》令、《红花儿姐》令、《尕妹妹》令、《尕三妹》令、《杨柳姐》令、《梁梁上浪来》令等,以上曲自命名是以曲调内特有的衬词句为曲名,也有按地方名称命名的如《东山》令、《丹麻》令、《五十》令等,有些兄弟民族的歌手把“土族‘花儿’”称为《土族》令。

  1949年5月出生在东山乡大庄村的马明山是“土族‘花儿’”歌手中的佼佼者。自幼喜欢唱歌的她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因为家境贫寒,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务农。没有机会和同龄人一起在学校里唱歌,在外放羊成了马明山少年生活的主题。日日月月陪伴着她的,只有她的羊群。在放羊的岁月里,田间地头时常漫出的那高亢悠扬的“花儿”深深吸引着马明山。天长地久,潜移默化学会了很多“‘花儿’曲令”。

  说起第一次唱“花儿”,马明山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是一次放羊回家后帮母亲做饭的时候,她一双手忙着往灶膛里扔柴火,嘴里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放羊时已悄悄学会的“花儿”,未曾想惹来了父母严厉的批评。按土族习俗,“花儿”是野曲,绝对不能在家中唱,她这一唱是犯了大忌。即便如此,已经深深爱上唱“花儿”的马明山并没有放弃她的“花儿”。在孤单寂寞的放羊岁月里,在只有高山大川面对着她的时光里,“花儿”依然陪伴着她。也因为“花儿”,原本枯燥孤独的放羊活儿却成了让她高兴的事,因为只有在放羊时,只有在面对高山大川时,她才可以抛开所有的束缚,放开嗓子唱起她心爱的“花儿”。山坡上,树林里,田间地头,成了她的天然练歌场,几年的放羊生活,让她的“花儿”功底突飞猛进。

  转眼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花儿”因被认为是低俗野曲而被禁唱,被誉为“花儿”爱好者的盛会“丹麻会”也因此中断,这对于那些喜欢“花儿”热爱“花儿”的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马明山说:“那时候我还小,根本就不管这些,山上放羊时照样唱。可是有一次,村上的积极分子把我唱‘花儿’的事透露给了队里,晚上我放羊回家时家里闯进来一帮人,一进门就指着骂我和我的父母。当时因为我岁数小,没有挨批,不过我的父亲却为这事进了当时的学习班,说是没有教育好子女。为这事父亲经常责备我。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大声唱‘花儿’了,生怕为了这个而牵连我的父母。”

  1968年,19岁的马明山遵从媒妁之言出嫁到了东和乡七塔尔村。三年后,“丹麻‘花儿’会”也自发地复苏。自此,热爱唱“花儿”的马明山每年都要参加“丹麻‘花儿’会”,在这个盛会上,她学到了更多的“土族‘花儿’曲令”和其他民族的“花儿”。从此她崭露头角,更多“花儿”爱好者也记住了她的名字。

  那是1980年10月的一天,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马明山到县城买布料,提前为全家过年的新衣服做准备。不经意间来到热闹的人群当中,原来在这里举办互助土族自治县“花儿”比赛。她近乎痴迷地将这场比赛看完,“花儿”选手们一个赛一个的好嗓子让她叹为观止。比赛结束后还有一个环节就是现场的观众可以自告奋勇登台演唱,马明山二话不说上了舞台。从未登台表演过的她刚开始有点害羞和胆怯,但当她一亮开嗓子全场一下子沸腾起来,她也舒展地唱开了。她演唱了一曲土族《水红花》令,她那高亢的嗓音,优美的音色,纯正的曲令,征服了台下的所有人。经比赛组委会商议,破例给了她一个参与奖。这使她激动万分。奖也拿到了,布料也买了,回家的车早已没有了。步行走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因为回家太晚,丈夫不住地埋怨她。她解释说是参加了“花儿”比赛,丈夫一听更是火冒三丈,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在当时,土族男人不愿意让自己的老婆抛头露面,更别说是在众人前唱“花儿”了。丈夫的不理解甚至责骂,让马明山原本高涨的情绪跌到了谷底。

  时光荏苒,日子在“花儿”悠扬的曲调里静静流淌。不管生活给马明山多少坎坷和辛酸,只要一漫起“花儿”,就总能让她的内心充满力量。也因为对“花儿”的这份热爱和执著,马明山的“花儿”慢慢走进了土乡人民的心,马明山的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1987年9月互助文化馆工作人员专门找到马明山,希望她能参加青海省第一届“花儿”杯电视公开赛。因为七年前的那次无意的比赛,丈夫一直耿耿于怀,如今自然更是反对。经过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劝导,马明山的丈夫终于点了头。9月28日,马明山荣耀地参加了青海省第一届“花儿”杯电视公开赛,一曲《梁梁上浪来》一鸣惊人,她高亢嘹亮的嗓音,充满土族特色的腔调,征服了在场的评委老师和观众,不负众望的她荣获了一等奖。马明山的丈夫回忆,比赛结束五天后,当地电视上转播了这场比赛。因为当时条件差,全村只有一户人家有一台17寸黑白电视,没有电,乡亲们用自行车改装了一台发电机来发电。全村人像赶年会一样,兴致勃勃地围着这台黑白电视观看了那场比赛。乡亲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从此以后,马明山唱“花儿”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她的“花儿”之路走得更加热火朝天了。

  马明山的“‘花儿’曲令”众多,唱腔悠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她曾多次参加省内外、地区等举办的各种大中型文化活动,多次获奖。1983年至2002年期间,马明山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及省电视台的“土族‘花儿’”录音工作。即便如此,已经是“花儿”明星的马明山每年还是会参加一年一度的“丹麻土族‘花儿’会”和“馒头寺‘花儿’会”,每次都要在会场上唱上一唱,不管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喜欢听她的“花儿”。她到哪里,哪里就会围拢许多观众,大家齐唱、对唱,其乐融融。在这个“花儿”文化根深蒂固的地方,喜欢唱“花儿”的年轻人也比比皆是,“花儿”会场就成为“花儿”唱家显摆手段的好地方,也是年轻人学习“花儿”的理想学校。有很多年轻人慕名请教马明山,她都会孜孜不倦地为年轻人传授“土族‘花儿’”。马明山说:“我要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花儿’绝技传给后人,要不,‘丹麻花儿’就要失传了。”32岁的李世宝是马明山最得意的学生,他已经跟着马明山学艺多年了。他说,这几年政府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学唱“花儿”的年轻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每年“丹麻‘花儿’会”上都会涌现出年轻的唱家,“丹麻‘花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他们正在将“丹麻‘花儿’”不断地发扬光大。据调查曾向马明山学艺或得到她指点的“花儿”歌手在互助就有60多人。

  2008年马明山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花儿’”传承人,同年她应邀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国际民歌博览周活动,与会期间演唱的“土族‘花儿’”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现如今她已年过六旬,可是对“花儿”的热爱不减当年。马明山说:“我老了唱不动了,可是我的子女儿孙们也跟我学会了很多。社会变了,‘花儿’的那些禁忌也随着淡化了,我希望他们像我一样,高高兴兴地唱‘花儿’,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歌谣一直唱下去。国家将我列为这项非遗传承人,是看得起我,我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大本事,作为传承人我今后会多带一些‘土族花儿’徒弟,让他们将我们的‘土族花儿’发扬光大,这样我才对得起国家对我的信任。”

  唱“花儿”唱出个七彩的人生来,这恐怕是当初经年累月放羊时的马明山没有预料到的。也许,她的心从来没有变过,一直以来,她对“花儿”的热爱是纯粹的,是发自心底的喜欢。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带着纯粹的心,才能收获各自美好的人生。马明山如此,你我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