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草丰畜壮的地方 点石成金的地方

25.11.2014  14:14

      11月22日 星期六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 晴

  黄河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流出青海,或许是舍不得养育她的雪域高原,从四川、甘肃境内折而向西,又流回了青海,形成了九曲黄河第一湾。正是沿着母亲河流动的轨迹,我们从久治出发,经甘肃玛曲,直奔此行的下一站——黄南藏族自治州。一路上牛羊成群,蓝天白云下,黄河九曲第一湾蜿蜒逶迤、风姿绰约。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三江源科技支撑骨干项目——欧拉羊繁育技术;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泽库县和日石雕……这里的牧民群众为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他们为三江源地区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入了强大动力。

  畜牧业是河南县的支柱产业。在三江源区有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核心区——河南县赛尔龙乡尕欠村欧拉羊有机畜牧业合作社我们看到,肥沃的草场上,身高体大的欧拉羊成群结队。合作社负责人拉毛杰告诉记者,欧拉羊已经是尕欠村牧民致富的法宝。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918元。而拉毛杰作为养殖大户,他家的年收入高达20万元。拉毛杰说,虽然我们养羊的数量减少了,但我们的收入增加了,由于我们始终保持一个合理的载畜量,近几年的草场环境也是大有好转。

  离开了欧拉羊群,我们一路奔波来到了高原石刻第一村——泽库县和日村,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

  铛,铛,铛……下午2点,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的牧民们正在参加三江源科技培训石雕艺术培训班。吉祥八宝、雪域牦牛、如意祥龙……在青石片上,牧民们手拿钢錾和敲击的小铁锤,用生动活泼的线条勾勒出的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和作品,令人赞叹不已。

  走进和日村石雕展览室,陈列架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石头迎着透进的阳光熠熠生辉。和日村村委会主任才让南杰指着挂满墙壁的获奖证书说,我们的产品参加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并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三江源生态保护科技培训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平均每年开办石雕艺术培训班3至4期,累计培训人数达848人次。公司与外地厂商多次签订石雕工艺品销售合同,出售的石雕工艺品深受人们青睐。公司每年总收入有185万元左右,人均增收7000元。

  今天的和日村已经成功甩脱了贫困村的帽子。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后,和日村的100户人家从山上的草场集中搬迁到了山下,有着石刻传统的这100户人家靠畅通的公路和市场信息,当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看到出路的76户牧民于2009年也搬到了山下。截至目前,全村221户人家中有264个牧民从事石刻、石雕艺术加工,石雕已成为和日村牧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并从简单的经文石刻提升到人物、佛像、立体牦牛等精深加工,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的发展之路。

  有着11年石雕技艺的牧民仁增多杰是这里的技术骨干。仁增多杰说,这几年,通过三江源科技培训项目,不但自己的技术好了,还能教别人学技术。我一个人一年就能挣4万到5万元。走进仁增多杰家,干净整洁的小院和院子里停放的小轿车,足以证明他家生活确实不错。说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带来的变化,仁增多杰说,比起以前,我们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陪同采访的泽库县三江源办主任张志诚说,三江源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后,转产牧民就业岗位得到了扩展,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数量逐年增加,基本实现了群众增收和整村致富的双赢。尤其是为和日村牧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贫困牧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牧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