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增绿 牧民增收 生态趋好——我省首轮草原补奖机制取得显著成效(下)
为遏制草场退化态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使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从2011年起,国家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主要内容是:科学确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合理确定禁牧补助标准;认真落实良性补贴和各种生产资料补贴;做好补奖政策与退牧还草等政策的有效衔接。
五年来,国家累计下达我省草原生态补奖资金97.35亿元,75.25万户农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该政策在我省的实施,稳定了草原承包关系,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加了牧民收入,草畜矛盾得到相对缓解,草原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草畜平衡机制,使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并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生态保护与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有效举措,让生态退化的草原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三赢”的目标。
从初期的探索建立到目前的健全完善,各地结合实际总结成功经验,全省呈现出六大特点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为了体现补奖政策的公平、公正和普惠原则,我省制定出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奖资金使用及绩效考评等管理制度和办法,确立了补奖政策落实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州”的总体要求,做到了任务落实、补助发放、服务指导、监督管理、建档立卡“五到户”。在各相关部门督查下,以“一卡通”发放到户,实现了政策落实公平、公正、公开。
多措并举,狠抓禁牧减畜落实。禁牧减畜工作是补奖机制政策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难点。我省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目标,在禁牧减畜工作中普遍采取先减畜、后禁牧,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禁牧减畜制度落实,采取提高出栏率、商品率,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减畜,因生活方式转变减畜,出台支持减畜政策,有力促进了减畜任务的完成。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饲草产业。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努力扩大牧草良种繁育和人工饲草基地建设规模。全省饲草种植方式由原来的农户零星分散种植转变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并形成了贵南、湟源、民和等多种具有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
先行先试,开展绩效管理试点。为深入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健全草原监理监测体系和核查监管机制,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奖绩效管理试点,探索总结了“四个挂钩”,即:补助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奖励资金与草畜平衡挂钩、管护员职责履行与绩效工资挂钩、生态保护效果与州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挂钩。
探索创新,健全核查监管机制。为巩固补奖政策落实成效,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草原生态管护员聘用工作于2012年开始,全省共聘用草原生态管护员9489名。草原生态管护员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省、州、县、乡、村五级草原监管体系,为有效巩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循序渐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为契机,大力发展饲草种植,草畜联动机制更加密切,有力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增加了牧民群众收入
通过补奖机制政策的落实,赋予广大牧户长期稳定的草原使用权,极大地增强了广大牧民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草原的主人翁意识,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使草原承包经营关系得以长期稳定。
遥感解译分析表明,在草原奖补实施前大部分县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而实施后的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却以增长为主。主要表现为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黑土型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局部向草地生态系统转化,草地退化态势一定程度得到遏制,部分退化草地趋于恢复。
补奖政策实施五年来,全省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23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88%;人工草地建设面积达到51.93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68%,年产鲜草42.46亿千克。共建设畜棚52347栋,累计畜棚建设达到116565栋,比2010年前增加了82%。
补奖政策提高了舍饲比例,加快了牛羊出栏量和出栏率。据省农牧厅预计,2015年末全省牛羊饲养总量分别为2823.3万羊单位和2197.9万羊单位,分别比2010年增加16.4%和1.4%,牛羊舍饲饲养量分别为241.6和452.9万羊单位,牛羊舍饲数量比2010年分别增加29.4%和62.1%。
自减畜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加大了规模化养殖力度,规模化牛羊出栏量比重随之增加,其中年出栏50头牛的比重由2010年的3%提高到现在的7%,年出栏100只羊的规模化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49%。2015年末我省牧区和半牧区牛肉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6.37万吨和13.3万吨,分别占全省牛羊肉总产量的73.4%和80.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全面实施,最大的成效是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广大牧区逐步改变了过去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收入结构,既挖掘了畜牧业生产潜力,还促进了二、三产业稳步发展。
分析显示,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受政策补贴,人均年增收1588元,其中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如青南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2012年人均牧业收入为2593元,年人均补奖收入2578元,两项收入合计年人均达到5171元,比政策实施前的牧业人均收入1841元、增加了2.8倍。(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