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新政促海北州草原生态显生机

29.04.2016  12:00

2011年以来,海北州共落实禁牧草原1180万亩,草畜平衡2398.8万亩,完成牧草良种补贴68万亩,牧户生产资料补贴14531户,核减超载牲畜102万羊单位;共发放补助资金84031万元,涉及牧户48462户220355人,牧民户均年受益3500元左右。到2015年底,全州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比上年提高5%,天然草原可食牧草平均产量达262.7公斤/亩——这是海北州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5年来,海北草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草原生态显露生机的一组有力数字证明,标志着海北草原以生态为根本,靠生态谋发展,建设天蓝、水清、地净新海北的思想正在深入人心。

为保障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顺利实施,海北州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州县精心制定方案,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教育,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补奖政策落到实处、见到成效。一是强化草原生态治理,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通过实施草原禁牧还草、草畜平衡政策、黑土型沙化草地治理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有效遏制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禁牧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依托草原和优质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舍饲和半舍饲养殖。2012建立了年投资500万元的草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草种统配、机械购置及草业发展;累计投资663万元种植高产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饲草基地23.2万亩,平均亩产鲜草达3400公斤;投资800万元重点扶持万吨以上饲草料加工厂4家;投资140万元推广新饲料3000吨;投资110万元建成青贮窖100个。三是强化禁牧减畜措施,探索绩效管理机制。为巩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的有效办法,全州开展了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实行完全禁牧和阶段性禁牧,强化了禁牧减畜监管措施,建成县对乡、乡对村、村对管护员、管护员对牧户的四级绩效考核网络,确保了补奖政策的落实。四是切实加强督促检查,不折不扣落实补奖政策。加大对补奖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及工作进度,深入乡、村及牧户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现场解决工作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充分发挥好草原管护员的作用。监察、审计部门对补奖资金的发放、使用等进行全程监督,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有序、运行安全。五是强化组织化程度,牧民收入有了新的提高。加大草原保护和舍饲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畜群结构,集中饲养、订单销售,加快牲畜周转,加快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创建专业合作社882家,家庭牧场214家、种养大户175家,集体经济农牧民参与度达到96%,合作社经济带动农牧民增收率提高了55%,人均纯分红达到980元。2015年,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99元,增长10%。六是加强新型农牧民培训,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以培育新型农牧民为目标,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项目,建立科技培训基地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牧民技术技能,使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牧户数量大幅增加,扩大就业渠道,加快了转产转业步伐。七是完善草原承包工作,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州草原承包及草原使用证发放工作全部完成,并组建草原纠纷排查组和设立乡级草原管护站,充分发挥三级联动机制,完善和规范草原承包工作,解决和排查草原权属纠纷、界限不明等问题,草原承包经营不断完善,巩固了草原承包成果,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八是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确保了后续产业的稳步发展。积极扶持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推进农牧业生产资料的有机整合,建立龙头企业+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牧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绿色生态的养殖道路;积极开展高效养殖工作,实施羔羊早期断奶、六月龄出栏、两年三胎、一年一犊、划区轮牧等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加快牲畜周转,逐步向智慧性畜牧业方向发展;依托生态移民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通过集中定居等方式,改善牧民群众就医、子女上学等生活水平,同时也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效解放了部分劳动力,通过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牧民技术技能,使从事餐饮、出租车司机和牲畜贩运等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牧户数量大幅增加,加快了转产转业步伐,使牧民群众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虽然我州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重视、工作扎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补助标准偏低,群众反映比较强烈。近年来,随着我州生态畜牧业和集约化经营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实施,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化,草场流转力度不断加大,全州草原畜牧业平均亩产值已达27.13元,草场流转平均每亩30元以上,禁牧补助标准过于偏低,远远达不到草场价值,建议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草场产值和实际流转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量大、任务重,各级草原监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不健全,多为合署办公,工作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交通、通讯工具缺乏,增加了监管和核查难度,建议强化草原监理队伍建设,单设草原监理部门,逐步完善草原监理队伍建设,做到县有草原监理站、乡有草原监理所、村有草原管护员,从人员、交通通讯、技术等方面给予装备,增加草原监理执法经费投入,以确保监管到位。三是由于我州草原面积大、地形复杂,按照现形标准难以全面管护到位,建议按每3万亩1名管护员增加管护员数量,确保管护效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强化薄弱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补奖机制落实,确保政策取得实效。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保障草业建设稳步发展。突出草产业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将草业置于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全局统筹规划、给予政策支持。不断完善支持草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财政、税收、信贷、金融等方面对草原保护建设及草业发展给予扶持,逐步建立草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草原基本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资源。把草原补奖政策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建设、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有机结合,加大草地围栏、暖棚、种草、草地鼠虫害及毒杂草防治等项目建设投入,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和草地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宣传和引导农牧民群众树立“草畜平衡、以草养畜”的观念,鼓励农牧民利用耕地、圈窝等,建立稳定的人工饲草料基地,积极推广禾豆混播、草田轮作、间种套播及复播等技术,引导种植高产优质的饲草,提高牧草品质和产量,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四是提升科技含量,加快草业机械化作业进程。通过农机直补、山东援建等渠道购置配备农机具,逐步实现牧草种植、收割、贮存、加工等机械化作业,并大力推广饲料青贮技术,减少秸秆和饲草浪费,提高饲草质量和利用率。五是加大财政扶持,提高饲料入户率。根据群众的实际,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学配方,合理调制生产不同畜群畜种、不同生产期需要的饲草料,提高饲料入户率,进行科学补饲,半舍饲养殖,切实解决牲畜“吃饱穿暖”的问题。六是强化草原监管力度,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管护联动网络,加强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七是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扶持养殖大户、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推广实施藏系母羊“两年三胎”、“羔羊早期断奶育肥”,牦牛“一年一犊”、提纯复壮等新技术,提高母畜繁殖能力,优化畜群结构,实现藏羊四季均衡出栏,加快牲畜周转,积极推行规模化饲养、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八是稳步开展刚察县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以现有草原承包关系为基础,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表),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把草原生态保护进一步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