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初步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75.25万户农牧民享受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人均年增收2562元
“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以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着力在‘严、推、管、转、减’上下功夫,不折不扣地将补奖任务资金落实到草场牧户,青海省已初步建立起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近日,在财政部、农业部举行的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启动视频会上,交流发言的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自2011年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五年间,国家累计下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97.35亿元,我省75.25万户农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
据了解,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全省总结探索出“四个挂钩”,即:补助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奖励资金与草畜平衡挂钩,管护员职责履行与绩效工资挂钩,生态保护效果与州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五个结合”,即:宣传引导和劝返制止相结合,依法禁牧和考核奖罚相结合,禁牧减畜和舍饲圈养相结合,保护草原和转移输出相结合,国家补偿和牧民创收相结合。并通过加快出栏周转减畜,舍饲养殖减畜,补贴减畜,移民减畜,落实“减”字,加快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对三江源地区每2000公顷设置1名草原管护员,其他地区每3335公顷设置1名管护员,全省新增草原生态管护员13894名。使省、州、县、乡、村五级草原监管体系得到完善,为巩固草原补奖政策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省推广科技实用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组织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多渠道增收。目前,全省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779万亩,扶持建设标准化养殖场1228个,有力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张黄元介绍,五年来,全省共落实草原禁牧2.45亿亩、草畜平衡2.29亿亩、牧草良种补贴450万亩、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全省天然草原平均鲜草产量,比政策实施前三年的平均产量提高2.5%,植被平均盖度提高3.4个百分点,天然草原固有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显著增强。全省76万牧民因实施补奖政策,人均年增收2562元,其中三江源地区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