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绿色:青海的底色和价值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作为地球的“绿地皮肤”,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储碳固氮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
作为全国四大牧区的青海,保护好草原生态,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守住生态底线的重要内容。
上世纪末,随着牧区人口增长,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趋于突出,我省90%以上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成了一定威胁。
保护好大美草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此,国家相继实施开展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退牧还草、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目前全省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9.3%,牧草平均提高26%,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到明显改善。
据省农牧厅副厅长巩爱岐介绍,近年来,全省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累计完成草原重大生态工程投资80亿元,建设草原围栏341.4万公顷、人工饲草料基地2.17万公顷、暖棚27352栋、贮草棚109.41万平方米,防治草原鼠害390.6万公顷、草原毒草7万公顷,为2.88万农牧户配置了太阳能电池、太阳灶、节柴灶等新能源设施。
2011年,全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草原禁牧0.16亿公顷,推行草畜平衡0.15亿公顷,落实补奖资金19.47亿元,5年累计97.35亿元,完成减畜570万羊单位,牧草良种补贴30万公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
2016年,全省开始落实新一轮补奖政策,在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落实补奖资金24.13亿元。并在全国率先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到2017年全省草原生态管护员总数达到42778名,初步建立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进一步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的核查监管力度。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17年9月1日
“我省为强化政策落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补助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奖励资金与草畜平衡挂钩、管护员职责履行与绩效工资挂钩、生态保护效果与州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挂钩的绩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