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联动”——实现西宁农区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2014年的金秋时节,湟源县波航乡浪湾村饲草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的青饲草波浪滚滚、长势喜人。波航乡副乡长康海文告诉我们,这两年乡里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白燕麦、小黑麦为主的饲草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农户通过种植饲草提高了经济收入。
吴生爱是湟源县的种植大户,近几年通过饲草种植项目,种植黑麦获得了不错的收益。2013年他种了1800亩,2014年扩大到4200亩。“一亩地效益好的话,能产700到800斤,净利润就是300到400元,2013年我们挣了20多万元,2014年差不多挣了60万元。种黑麦这个项目对我们农民来说效益非常好,带动了我们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吴生爱说。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积极转变生产方式,统筹谋划,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实现“草畜联动”,是近年西宁市全力推进农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手段。记者从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了解到,围绕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主要畜产品自给率达到50%以上的总体目标,西宁市以加大财政扶持方式和完善配套政策来建立草畜联动的保障机制,切实抓好饲草料产业发展,为农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闯出了一条适合西宁特色的路子,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畜牧业结构调整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农区畜牧业向“畜禽良种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饲养生态化、设施现代化”的畜牧业现代化方向稳步迈进,实现了草食畜区域性发展布局调整和农区草畜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13年,在充分挖掘撂荒地、弃耕地、退耕还林地、异地搬迁地和贫瘠地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西宁市全面启动实施“市级饲草种植项目”,拿出专项资金重点对适宜种草地区、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化集中连片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和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给予种子补贴和购机补贴,助推“草畜联动”和牛羊“倍增计划”的实施,为畜牧业发展“粮”草先行。2013年全市种植优质牧草40万亩,2014年种植优质牧草45万亩,到2015年将达到50万亩,建成牧草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为保障西宁草畜产业稳定并提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依据大通县、湟中县和湟源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资源、区位优势,西宁市饲草料产业布局为大通县青贮饲料、湟中县燕麦和湟源黑麦饲草生产区。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行粮食、经济、饲草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推广应用高产优质一年生禾本、豆科饲草和早熟玉米品种及多年生禾本科混播牧草品种,扩大草田轮作和复种饲草规模,提高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可补饲秸秆占全省的23%;大力建设林纳、加燕2号、青海444、白燕7号等优质牧草品种饲草料生产基地,千亩生产基地达到100个以上、百亩基地达到1000个以上,饲草良种达到国家标准三级以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西宁市扶持了35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饲草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专业经济组织、经济实体及种养大户为补充的饲草料生产加工格局。同时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提高企业生产、加工、收获、贮藏等机械装备水平,2014年落实中央、省级牧草机械补助364万元,市级牧草机械补助200万元,购置牧草专用机械367台(套),全市饲草机耕、机种、机播、机收等环节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在巩固现有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出率高、效益好、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牧草良种繁殖规模。三县建设一年生禾、豆牧草种子基地共4个,确保牧草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统供率达到80%以上。湟中县每年为全省提供60%的燕麦种子,“湟中燕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有品牌标识的优质牧草。
湟中县鲁沙尔镇朱家庄村层峦起伏的山坡上,随处可见长势良好的优质燕麦长满了昔日荒凉的山坡。“过去,谁也不把离家远的山坡、坑坑洼洼的旱地、撂荒了的土地当一回事儿,可现在却成了我们村里人的香饽饽!”在朱家庄村的山上,已经种了4年燕麦的村民汪忠善笑呵呵地对记者说,“等收割了燕麦,剩下的秸秆又可以拿回去喂牛、喂羊,省下了一大笔草料费呐!”
目前,西宁市已逐步形成“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和“基地+公司”等不同发展模式,优质牧草“订单种植”、“特色种植”、“区域集中发展”特色突显,牧草种、收、储、加等环节实现规模化发展。西宁市湟中县依托燕麦种植优势,成为全省提供优质燕麦种子最大种源基地,良种扩繁种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一级以上,“高效、集约、持续”的优质饲草种子生产基地走在了全省草产业发展的前列。
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李启昶介绍,为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西宁市在“一户带多户、多户连一村、乡村成基地、基地连市场”的发展格局中,推动养殖基地和畜棚建设进程。实行草畜结合、农牧结合,重点建设以市郊、大通、湟中、湟源城镇郊区为主的奶牛生产基地;大通、湟中、湟源县浅、脑山地区的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肉牛肉羊倍增”、“草畜联动”计划成效显著,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同时,积极推行多种畜牧业养殖模式,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成立了湟中春源、互邦、藏地堂、三江一力等结成的畜牧企业战略联盟,不断完善基地与龙头企业、养殖户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三江一力公司通过订单模式组织开展饲草种植、加工以及肉牛养殖,仅PS面包草一项就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1254万元,并按高于市场价300-400元/吨的价格收购农户为企业代养的肉牛,保证了肉牛质量和养殖户利润。
发展饲草料产业必须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畜牧兽医草原处副处长赵小娟告诉我们,全市天然草原和补饲载畜量合计达到210.22万个羊单位,与全市理论载畜量206.55万个羊单位相比,草畜平衡。通过推进饲草料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市可增加89万个羊单位饲养量,促进了农区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畜禽养殖+粪污沼气化等无害处理+无公害产品生产”、“青贮等饲草加工+牛羊养殖+有机肥生产”、“优质牧草种植+草食畜养殖+有机肥生产”等集约化生产经营循环模式获得空前发展,实现了畜牧业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畜牧生产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