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还原中国悲壮抗战史
这部彩色胶片纪录片叫做《苦干》,它有着近乎传奇的历史。它曾经获得第十四届奥斯卡首次设立的纪录片奖项殊荣,却又在随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销声匿迹。前不久,这部反映日军侵华新证据的纪录片被引入中国,得以与中国民众见面。
作为中国最早接触到这部纪录片的人,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说,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带给他的是一种出乎意料的震撼,“第一次看到给我的感觉是极其震撼。片中的画面非常惨烈,而且原生原色,让人产生一种极大的震撼感。”
作为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超过30年的史学专家,周勇从2007年开始在全世界寻找关于中国抗战大后方重庆的史料,而他与纪录片《苦干》的相遇颇有些机缘巧合,“2014年7月5号,我的老师李丹柯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在美国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发现了一部美国拍摄的纪录片叫做《苦干》,里面有很多关于重庆、特别是关于重庆大轰炸的影像资料。但这部片子大家都不知道。这部片子在中国也没有上映过,她们需要一名史学家来鉴定片子的价值。7月6号,罗宾龙就给我发来了27分钟的片段。”
周勇提到的罗宾龙是一名美籍华人,正是她在七十年后让尘封已久的纪录片《苦干》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罗宾龙在接受本台专访时说,找到这部奥斯卡电影学院档案库都注明“遗失”的影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8年,我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的时候,网上几乎没有关于《苦干》的信息,只有官方网站上有一两段对影片的描述,大概是说,雷·斯科特因为使用16毫米胶片勇敢地拍摄了发生在中国的战事获得了奥斯卡奖;另外一条消息说这部电影已经没有任何存档留存于世。”
美国人斯科特是纪录片《苦干》的摄影师,1937年到1940年的三年间,他扛着摄影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用电影胶片记录下了战火笼罩下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生活景象。罗宾龙几经辗转从斯科特后人手中得到了时长90分钟的《苦干》纪录片的拷贝,并在奥斯卡电影学院经过历时三年的修复,最终呈现了时长85分钟的完整版纪录片《苦干》。
纪录片《苦干》不仅有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全貌式呈现,更难能可贵的是,片中完整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和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过程。在周勇看来,纪录片中的许多珍贵镜头是此前从未见过的,“突然间警报响了,这时候在山坡上挂起来一个红色灯笼,意味着轰炸重庆的日本飞机已经从汉口起飞了,这时候人们开始撤退进入防空洞。又过一会儿两个灯笼挂起来,这就意味着日本的飞机已经进入四川境内,离重庆已经只有一个小时了,这个时候就加快疏散。日本的飞机一拨一拨地飞在重庆上空,第一轮炸过去,第二轮炸过去,第三轮燃烧弹又炸过去,整个城市大火,烟雾完全笼罩。日本飞机走了,重庆人是怎么去扑灭大火,收拾破碎的家园,然后又是如何在这个家园上重新新生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真实、如此全面地记录日本飞机对重庆的轰炸。”
1941年元旦,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观看了纪录片《苦干》,原计划只播放20分钟,但罗斯福看完了整部电影。同年6月23日,纪录片《苦干》在纽约世界剧场的首映收获了一片惊叹声。罗宾龙说,从她读到的报刊评论来看,《苦干》上映之后在美国社会的反馈是非常积极的,“评论家们纷纷表示,影片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现代化中的、多民族的中国,正面展示了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抗击,以及在轰炸之下勇敢地继续每天生活的场景。”
周勇认为,这部纪录片在美国发挥的积极作用还不止于此。在他看来,很多美国人看过《苦干》之后向中国伸出了援手,一些年轻人更是报名参加了飞虎队,投身中国抗战,“从中可以看到70年前,这部片子是怎么让保持中立的美国人产生了触动,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抗战,认识了中国人,进而和中国结盟,共同携手战胜法西斯的。这是中美两个国家之间的一段情缘。”
七十年前,美籍华裔艺术家李灵爱倾其所有出资拍摄纪录片《苦干》,是为了让西方社会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苦难中的中国,“我想帮助中国,真的,没有人在那个年代帮助中国。苦干,英雄气质在艰苦受难中,那是我的主题,苦干!”
七十年后,无论是执着于寻找《苦干》的罗宾龙,还是促成《苦干》来到中国的周勇,都希望借助这部失而复得的珍贵纪录片,向世人传达更多的深意。
“我想通过《苦干》和我挖掘寻找《苦干》的故事,让观众明白,亲身感受历史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事情。”
“这部影片首先是给中国人看的,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历史是一个清醒剂,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必修课。今天我们做这件事,对我来说,也是要彻底清算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目的是结束过去,面向未来,这样才有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