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克,索音布:蒙古族——兼具历史和现实影响力的草原民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我国34个跨境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随着全世界人口流动的加速,蒙古族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分布在50多个国家的全球性跨境民族。
一、蒙古族的分布
蒙古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其总人口约1000万,其中我国有606万(2015年)。我国的蒙古族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和河北等8个省、自治区,在四川、北京、云南、河南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我国目前的蒙古族自治地方有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8个自治县和若干个民族乡。
蒙古族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总人口超过300万(2015年),其中82%是喀尔喀蒙古族,分布在蒙古国的中部和南部,另外还有杜尔伯特、巴岳特、布里亚特、达里岗嘎、扎哈沁、乌梁海、达尔哈特、土尔扈特、厄鲁特、明阿特、巴尔虎、乌珠穆沁、察哈尔、霍屯等其他蒙古族部落。除蒙古族以外,蒙古国还有哈萨克、查腾两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左右,主要分布在巴彦乌列盖省、库布苏尔省等地。
在俄罗斯也有大量蒙古族分布,但是因为俄罗斯特殊的民族政策,导致他们在民族认同上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布里亚特人(约43万人)、卡尔梅克人(约17万人)、图瓦人(约28万人)和阿尔泰人(约6万人)等会自认或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他们主要分布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阿斯特拉罕州等地,分布范围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新西伯利亚。
蒙古族在其他国家亦有分布,如吉尔吉斯斯坦有约1.2万的萨尔特卡尔梅克人,蒙古族在韩国有约3.4万人、美国有约1.7万人、日本有约0.8万人、捷克有约0.75万人、加拿大有约0.54万人、德国有约0.4万人、英国有约0.37万人、法国有约0.29万人、土耳其有约0.26万人、哈萨克斯坦有约0.25万人、奥地利有约0.2万人、马来西亚有约0.15万人。
二、蒙古族的历史及其跨境格局的形成
早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蒙古高原上就有人类活动了。一般认为,曾在蒙古草原上活动过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嘎斯、契丹等民族都是蒙古族的先祖。蒙古人的渊源尚无确切定论。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就是蒙古族最早的先祖,这也被视为是对这一族称最早的历史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大多数部落,并在漠北建立了蒙古帝国。此后,蒙古帝国很快统一了整个蒙古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领土一度向西扩张至多瑙河流域。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同时,蒙古帝国也逐渐瓦解为多个汗国。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回草原,史称“北元”,后又分裂为“鞑靼”、“瓦剌”两个部分。
通过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清朝统一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大多数蒙古族部落。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将蒙古族划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外札萨克和厄鲁特蒙古。其中,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可以说就是后来内蒙古、外蒙古的雏形。
1911年,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外蒙古宣布“独立”,沙俄以外蒙古保护者自居。清帝退位后,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中俄蒙协约》,在名义上恢复了对外蒙古的主权。1921年,外蒙古再度独立,并于1925年改名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布承认外蒙古独立。1949年10月,新中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名为蒙古国。2014年,中蒙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的蒙古族分支布里亚特人在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完全进入俄罗斯管辖范围,少量划入今蒙古国北部和我国内蒙古东北部。蒙古族分支卡尔梅克人在我国被称为土尔扈特人。1628年,土尔扈特部游牧至伏尔加河一带,后受到沙俄统治。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伏尔加河东岸人民向东迁徙回归祖国,西岸的土尔扈特人则滞留在俄罗斯发展成为卡尔梅克人。以蒙古族分支图瓦人为主体民族的图瓦,原为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因为历史原因,该地区被中、俄、蒙各自控制一部分,其中俄罗斯控制的区域就发展成了今天的图瓦共和国。蒙古族分支阿尔泰人原本长期被准噶尔蒙古族统治,1756年后归属俄罗斯。
三、蒙古族丰富的文化
蒙古族历史上主要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游牧文化就成为其民族文化的核心。许多为人熟知的蒙古族文化符号都与游牧生活有关,比如“马背民族”、蒙古包、那达慕等。虽然今天大多数的蒙古族并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他们在习俗、语言、饮食等方面依然保留着浓郁的游牧文化色彩。
蒙古族有着灿烂的文化成就。脍炙人口的蒙古族民歌、令人心潮澎湃的蒙古族舞蹈以及波澜壮阔的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江格尔》可谓尽人皆知。蒙古族的歌唱艺术——长调民歌、呼麦均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黄金史纲》等蒙古族历史文献以及《泣红亭》、《一层楼》等蒙古族文学著作都被广泛传播,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称为“对于世界文化具有历史、文学意义的著作”。此外,元朝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开创了世界营养学的先河,清代蒙古族数学家、天文学家明安图,则为我国数学、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蒙古族原本以萨满为主要信仰,蒙古人将其称为“博”。今天,在内蒙古依然存在为数不多的巴尔虎萨满、科尔沁萨满和布里亚特萨满。蒙古族的祭火、祭敖包等仪式或习俗均与萨满信仰相关。佛教在元代得到了很高的地位甚至获得了蒙古族上层社会的支持,但佛教在蒙古族中真正广泛传播开来是16世纪下半叶以后。目前,蒙古族信仰最多的宗教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文学、医学、天文、教育、经济、政治、建筑、艺术、哲学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蒙古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方言有多种划分方式,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悬殊,实现基本交流并没有问题。蒙古国、俄罗斯的蒙古族在日常用语中会较多使用俄语借语,而我国的蒙古族会较多使用汉语和英语借语。蒙古族在历史上创制了多种文字,我国蒙古族使用的是回鹘体蒙古文,俗称老蒙文;蒙古国在1946年启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西里尔蒙古文,俗称新蒙文;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等蒙古族部落则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蒙古族支系众多,因此其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各个支系之间的文化差异虽然明显但并不悬殊,而且相互之间认同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群体例外,如一些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会认为自己是突厥人;而另外一些群体,如阿富汗的哈扎拉人、莫戈勒人,我国的土族、达斡尔族等,在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与蒙古族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或相似性。
四、蒙古族的跨境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社会和谐安定。但应该看到,由蒙古族跨境产生的一些问题对我国的影响也应引起关注。
第一,近几年,蒙古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尤其在文化方面更是着力模仿西方。这对喜欢追赶时尚潮流的蒙古族青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对我国蒙古族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二,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蒙古族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特点,开始利用蒙古国的文学、学术、影视、网络等资源,向我国蒙古族、尤其是蒙古族青年灌输西方意识形态、宗教思想和民族对立情绪。
第三,“苏东剧变”之后,蒙古族民族主义再度兴起,“泛蒙古主义”、“三蒙统一”、“蒙独”等意识形态开始滋生。这对我国的地缘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一定影响。
第四,世界各国蒙古族本是同根同源,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很深的民族感情。但在中苏交恶时期,前苏联和蒙古国曾向其国民灌输“中国的蒙古人是‘蒙奸’”的错误思想,使得如今俄罗斯、蒙古国的许多蒙古族、尤其是中老年仍对我国蒙古族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第五,中蒙边界拥有漫长的国境线,这里人烟稀少、地势复杂,很容易成为走私犯罪的温床。尤其要谨防一些人利用这一地缘特点向我国走私武器、毒品和反动宣传品。2015年,蒙古国开放了博彩业,洗钱、赌博等问题也开始显露,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防的。
第六,移民问题。蒙古族移民问题并不突出,这与蒙古国经济欠缺吸引力和蒙古国的移民政策有关。但是,因婚姻、工作等原因常年在华居住的外籍蒙古族呈现增加的势态,对这一人群的管理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五、“泛蒙古主义”的前世今生
“泛蒙古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罗斯哲学家弗·谢·索罗维约夫在19世纪末期提出的,主要是指要求将中、蒙、俄三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大的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
进入20世纪后,“泛蒙古主义”开始进入活跃阶段。1911年,外蒙古“独立”后,先后武装占领了我国西北的科布多地区和唐努乌梁海地区,1913年又大举南下,一度占领了内蒙古大片领土和新疆北部等地区,内忧外患的北洋政府最终不得不求助俄罗斯“劝告”外蒙古撤军才收复失地。与此同时,1912年,内蒙古哲理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乌泰发动叛乱,并联合扎赉特等旗起兵宣布“东蒙古独立”,但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1919年,在布里亚特人的支持下,“泛蒙古代表大会”在赤塔召开。此后,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泛蒙古主义”思想开始迅速扩散。1933年,部分内蒙古王公开始向民国政府要求自治,1937年在日本人的策动下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8年又成立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更是演化为了“蒙古自治邦”。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外蒙古进行了大规模的肃清运动,之后“泛蒙古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消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前苏联也对持这一思想的布里亚特人进行了镇压。上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上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泛蒙古主义”开始死灰复燃,其影响力虽不及“泛突厥主义”等思潮,但对我国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990年,图瓦曾爆发过反俄的大骚乱,现在图瓦一些政客甚至会经常参与“泛突厥主义”和“泛蒙古主义”会议。而“泛蒙古主义”也开始从布里亚特向卡尔梅克传递。1998年,当时的卡尔梅克政府甚至宣布可能成为俄联邦的联系国,最终俄政府采取了强硬的态度,才阻止其迈向独立的步伐。2007年,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一些激进的布里亚特民族主义者血洗了一个俄罗斯族村庄。俄罗斯的蒙古族在“泛蒙古主义”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其他思想,比如一些图瓦人想要建立图瓦人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加入“泛蒙古主义者”的行列。
蒙古国在上世纪90年代民主转型之后出现了一些民族主义政党和民间组织。因为当时流行的“喀尔喀优越论”,导致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支持者。但近几年“喀尔喀优越论”的消退、蒙古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致使这些组织开始博得越来越多的眼球。虽然“泛蒙古主义”还不是蒙古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但应该警惕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一意识形态破坏我国北疆的安全和中蒙友好关系。同时,近年来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也开始频繁出现在一些“泛蒙古主义”会议之上,这可能是“泛蒙古主义”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项目号:15KDA007)成果】
项目主持人:吴楚克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