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暴发 无锡无恙

07.08.2015  13:31

  无锡自来水厂南泉取水口没有发现蓝藻。肖琼琼摄 

  8月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一位工人正在太湖岸边打捞蓝藻。苏  农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近日,太湖蓝藻暴发的消息引人关注。但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持续改善,氮磷等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同比略有下降。有关方面表示,“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今年能够实现。

  近日,《太湖蓝藻暴发,取水口都污染了》的报道在网上流传,直指江苏无锡太湖水源地因蓝藻暴发而威胁供水安全,让住在无锡市惠山区饮用太湖水的市民孙权很是担心,“真是谈蓝藻色变。

  8月6日,记者前往无锡太湖沿岸调查。

  “从综合营养状态和水质类别看,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位于太湖的沙渚(南泉)、锡东(网上曝照处)水源地富营养化指数分别为54.0、53.9,均符合小于60的考核要求。与2014年同期相比,沙渚水源地总氮和总磷浓度均值分别下降16.3%和22.0%;锡东水源地总氮和总磷浓度均值分别下降14%和9.4%。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处于IV类水平,定类指标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浓度分别为0.055毫克/升和27毫克/升;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6.5,同比下降0.3,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今年能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目标

  6日的下午,当地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记者来到太湖无锡南泉水源地。由于风浪较大,泛绿的湖水拍打在太湖大堤上。

  近岸区域,湖水较浑浊,但未发现漂浮在湖面上的蓝藻。沿着伸向太湖、200多米长的栈桥走去,两边水面并无成片的蓝藻,水面颜色也是正常的灰色,并无异常。站在岸边实时检测平台上,四下观察:两根粗大的取水管贴着湖面向湖心延伸,在离岸200米左右的地方转入湖底;稍远处是栅栏围起来的取水区域。“2007年蓝藻事件暴发后,我们的取水管延长了2.8公里。”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铮惠指着正前方的水泥桩子说,“你看,桩子的尽头就是离岸3公里的取水口。

  随后,记者乘巡查快艇向离岸两三公里远的自来水厂取水口驶去。远远望去,取水口被高高栅栏围起,四周还漂浮着装有太阳能发电板的太湖自动监测浮标站。离岸越远,水质状况越好,一路上没有发现蓝藻。

  巡查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一星期要在取水口处多次巡查水面,没发现成片的、需要打捞的蓝藻。至取水口处,只见湖面上有钢制桩围成一个圆圈,围起来的面积约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水体清澈。一旁的自来水公司人士介绍,这里面是沉箱,以防止淤泥进入,底下连着埋在湖底的取水管道。

  不过在太湖大堤,记者看到有一部分蓝藻漂浮,在沿岸的芦苇荡,也有蓝藻聚集。这是为何?顾岗说,靠近岸边,湖水流动性较差。“无锡已连续7年实现安全度夏,太湖水质总体持续改善,从目前状况看,‘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治太目标今年能够实现。”他说。

  无锡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运营处胡侃介绍,目前无锡当地用水量中,取自太湖的水量占55%,长江水占45%,且这两个数据随着季节的变化也一直有变动。“今年的气温比较高,无锡市民用水量明显增加。”胡侃认为,目前而言,太湖水源总体有好转的趋势,加上自来水公司引入先进工艺,能确保无锡市民饮用水安全。

  太湖治理的效果不能仅凭蓝藻的有无来判定

  下午4点多,天气凉快了些,在蠡园街道喇叭口蓝藻打捞点,3名工人正在打捞蓝藻。“今天虽然热,但偏南风出现后,蓝藻向岸边靠拢,及时打捞就没问题。”  2007年,周国良弃渔上岸后,当起了打捞工,这位50多岁的当地农民已总结出蓝藻集聚的规律,“一是温度达到35摄氏度以上,二是偏南风连续出现两天,蓝藻就会多起来。

  捞藻,无锡已坚持8年。“无锡在太湖沿岸共布局了98个蓝藻打捞点,高峰期有超过1000人、200多条各类船只在无锡140多公里岸线打捞。”张铮惠介绍,今年以来,太湖无锡段已累计打捞蓝藻近70万吨。

  当日下午4时38分,在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的中控室,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COD,23;总磷,0.17;氨氮,0.2。“我们厂在2007年进行了提标改造,这些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最高标准一级A。”厂长谈振娇说。新建、提标、完善管网……8年来,无锡在污水处理上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两个相当”:7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量超过200万吨,相当于全市供水量;8000多公里污水管网,相当于全市道路总长。

  顾岗介绍,2007年蓝藻暴发后,为了治理太湖,无锡关停数千家污染企业,直接投入资金近500亿元……作为一座中等城市,这些年无锡为太湖也是拼了。

  “很想给大家澄清一个概念,太湖治理的效果并不能仅凭蓝藻的有无来判定。”顾岗说,十几年前蠡湖(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由于水质太差,根本就没有蓝藻,经过多年的治理,水质改善后,现在反而有了蓝藻。那为什么还要捞藻呢?“这主要是防止过多的蓝藻集聚后死亡发臭,从而导致太湖水质污染。

  “虽然无锡实现太湖和长江的双路供水,当年蓝藻危机的影响仍在。”孙权说,“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蓝藻还未消失呢?”因此,只要有人在网络上随便发几幅太湖蓝藻集聚的照片,便总能引起市民热议。对此,顾岗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太湖所处的区域环境。

  “太湖流域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多倍,单位国土面积产出的GDP是全国57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给太湖带来巨大压力。”顾岗坦言,在经济、人口都在增加的情况下,太湖能够“向好”已经很不简单。

  太湖治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一方面是要清除几十年的污染并应对高强度的污染压力,另一方面老百姓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希望全国人民都能正视治太的长期性复杂性。”无锡市水利局朱双清说,治太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精卫填海的努力”,寄望通过几年时间就取得天翻地覆的质变,并不现实。

  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带来的磷氮超标的富营养化。“总氮总磷已成为影响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的‘短板’。”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张利民坦陈,“尽管太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消灭了Ⅴ类及劣Ⅴ类水,但是,现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从蠡湖的治理历程看,湖泊水质的改善,最根本的还是控制入湖污染物。控污做好了,事半功倍。”顾岗说。

  但控污并不容易。解决污染入湖,最根本的办法是全流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调整并非易事,污染企业都退出了,却没有那么多优质企业填补进来怎么办?”顾岗说,必须认识到治太的长期性复杂性。

  “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张利民说,这就不仅仅是治太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这也不仅仅是无锡甚至是江苏的难题,也是沿太湖各省市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