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 精彩故事 藏区新貌:草原腹地有个模范社区
8月26日,记者来到离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城约25公里处的北巴滩社区。因为去年来过,所以并不是太陌生,那时北巴滩社区的居民们才有了自己的医疗室、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和村民综合服务中心。
今年再来到这里,发现和上次最大的不同就是居民门前放置的各式农牧机械和车辆,其中不乏挖掘机、货运卡车和打捆机之类的大型机械。而且感到奇怪的是社区里十分平静,除了在家门前修理打捆机的周加太和家人外,很少能看见其他人。
“年轻人都要么去县上当小工,要么去我们村的有机肥料厂上班去了。”周加太对记者解释了疑惑。
村党支部书记东知加介绍说:“这几年间,受益于易地搬迁、党政军企共建、扶贫攻坚等项目,瓜什则、贡麻、秀麻、科干等八个牧业村的村民早在2005年就迁到了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并成立了北巴滩社区。随着政策的一项项落实,村民们的房子变大了、道路整洁了、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真没想到现在日子会变得这么好,真得感谢党和政府!”这是周太加的邻居羊忠对这些年变化的感悟。羊忠2005年从瓜什则村牧业点上搬来之前,他一家7口人基本过着没有电没有房子的游牧生活,迁过来后,他们一家先是住进了简易砖房,到2013年,又住进更舒适的庄廓中。
乡亲们的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不,政府又为大家今后的生计开始行动起来。
社区的牧民们除了牧业生产外,其他生产技能较为缺乏,这成为他们脱贫和社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从搬迁过来的8年多时间里,北巴滩社区的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于“三江源”补助,年人均补助1300元,每户补助燃料费800元/年;草场补贴8元/亩;低保户人均补贴1980元/年。
2013年,困扰北巴滩社区居民的这一难题有了解决的希望,借力于全县实施三年扶贫攻坚这一契机,政府为每家每户建造了高标准的畜棚,养殖牛羊。目前社区的畜棚建设颇具规模,共存栏牲畜3335头(只),这些已成为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支柱之一。
“以前没有什么技术,只能打点临工,收入也不稳定,现在去自己村里办的肥料场里上班,不仅学会了开铲车的技术,每月还能拿2400元的工资呢!”在肥料厂工作的拉忠加说。
2014年,同德县为了保障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后续产业有着落,投资60万元帮助他们建设了全县唯一的有机肥料厂,让社区的居民去打工。
现在的北巴滩社区,居民们不仅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房子,而且居住的地方离县城近了,一出门就是西久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再加上现在扶贫攻坚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社区的劳动力都各自有了致富的行当,未来有了更好的奔头。(苏烽 晋美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