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藏区行:一个贫困牧业村的“新牧道”
青海新闻网讯 3月 7日早上,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小区的一排铺面前。在一家奶制品销售门店我们看到店主正把自家店里的酸奶、酥油等奶制品装进车里,准备拉到县城里的市场和小区门口去售卖。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手工制作的奶制品,原料都是从我们村里运过来的。”店主松太加将产品全部装车后不紧不慢地说: “要不是政府的扶持和第一书记的指点,我都没想过自己会创业当上老板,现在每月能挣1000多元。”
2016年 8月,在扶贫部门和驻村第一书记多科的帮助下,常牧镇切扎村的首家家庭牧场— —德勒家庭牧场正式成立,也就是松太加现在的这家奶制品直销店。
“虽然这家直销店才刚刚起步,但这对切扎村来说可是村子脱贫致富的重要环节,因为大家既能实打实的看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又解决了村里合作社销路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多科说道。这家店还吸纳了 6户 10人 建档 立卡 贫困 户就业,每年到年末还给大家按效益分红……
看完 村里 人在 外面 的致 富法子,多科一边介绍一边邀请记者到切扎村去看看村里如今的变化。
车子沿着县城笔直宽阔的公路一路西行,当行驶到公路和乡里的硬化路交叉口时,松太加打趣地说:“你看前面就是我们的切兰高速,再过几分钟就到我们村子了。”
原来自2015年以来,该县就在7个乡(镇)的81个贫困村实施了基础设施项目改扩建工程,像切扎村一样,各村已经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入村硬化路的修建,解决了大家的出行难问题,又因为相比以前的土路这条路又直又宽,所以切扎村的村民们亲切地把这条通往家门口的硬化路称作“切兰高速”。
沿着 这条 路我 们来 到了 切扎村,看到新修的村委会,一砖到顶的院墙看起来格外靓丽,同村里的人家、太阳能路灯、围墙辉映,与昔日贫困村的面貌截然不同。
在村 委会 大门 旁有 个精 准扶贫小卖部,每当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级活动时,这家小卖部的生意就非常好。
原来 这家 店的 主人 叫索 南才让,是村里的贫困户。由于要照顾年迈 的父 母,所以 他很 少出 去务工,家中 又没 有其 他劳 力,所以 驻村工作队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村里以前没有小卖部,先帮他开一个小卖部 ,并为 他配 备了 货架 、家具 等物品 ,只要 打理 得好 ,以后 就会 成为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前些年,由于家里没劳力没收入,只有靠政府补贴,日子过得紧巴巴。多亏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帮我开起了小卖部,让我能挣钱了、能养家了……”这家小卖部的主人索南才让由衷地说道。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像索南才让这样更多村民的增收就业问题,村里 正在 筹划 注册 培训 劳务 经纪人项目。计划在6 月底,村里的务工人 员就 会在 劳务 经纪 人的 带领下,统一出去挖虫草、摘棉花、干小工来增加收入。
当然,几年来的扶贫工作为切扎村 带来 的不 仅仅 是像“切 兰高速”、户户通电通水、 42户贫困户住进7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么简单,重头戏还在于村子持续发展的产业上面。
去年,在驻村工作组和村民们进行商讨后,决定村子还是要走发展畜牧业这条路。正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落户切扎村,原本要为村里30户贫困户修建120平方米的畜棚和40平方米的蓄草棚各30座。
在经过多方面考量和村民大会讨论后,拥有2 座600平方米高标准畜棚的切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便应运而生。
如今,合作社已经有94户村民入股,存栏133头牦牛,其中奶牛77头、牛犊56头,吸收村里的6 名贫困户就业。
“到合作社打工,村里的干部给我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还缴纳三金,平日里负责打杂、门卫等工作,加上合作社一年下来的分红,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扎西东主满意地说。扎西东主平时主要靠牧业、及在家务牧为主要收入,还背负3 万元的 贷款 ,常年 在茶 卡替 人放 牧,属于 建档 立卡 一般 贫困 户。 不过就在 去年 ,扎西 东主 有了 合作 社“股东”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他的妻 子豆 毛太 也在 合作 社里 当挤奶工,每月夫妻俩就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
就在我们要离开时,县电网公司的工人来到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南 本加 高兴 地在 安装 电表 的合同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激动地说: “如今,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了,饲草料加工要 用电 、水泵 抽水也要用电,现在的民用电根本不够用。过一阵等装上动力电了,电闸一 合,机器 转得 飞快 ,大家 的收入也滚滚而来了。”
如今,走在切扎村,你会惊喜地发现:路宽了,灯亮了,树绿了,有了产业支撑,有了活动场地,有了购物场所,打架赌博的少了,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多了,牧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