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藏区行:把电影“放”到群众的心坎上
初春的大地还很冰冷,山谷里的风吹在脸上直生疼。
3月11日,夜幕降临,是大家下班回家的时候,而电影放映员沈鸿的工作才刚刚开始。50多斤重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播放器在他的手里,就跟自己的伙伴一样熟悉。投影的幕布、50米的铜线盘线圈和两台大音响,刚刚容得下自己小越野车的后备厢。
车子启动,目的地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药匠台村。这是大通县广电局“精准扶贫,电影助力”优秀电影展影点,也是红色经典电影放映的重点村。
“放映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算得上是热门的职业。随着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露天电影放映的市场急剧缩小,先前很多同事大多改行了。但是只要是群众需要,我们的放映就不会谢幕,我们要把电影“放”到群众的心坎里。”回忆起自己的放映经历,眼前这个魁梧的放映员,心里总是不禁感慨。
大通县农村电影放映队成立已经有数十个年头,为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农村科普知识推广,让农民群众在闲暇之余看到、看好电影,放映队的15个放映员经常深入各乡镇和偏远农区,为全县各族群众播放电影,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片,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过去的2017年,放映队深入全县20个乡镇,289个行政村,放映场数达到3468场,11.3万人次观看。
听说村子里晚上有露天电影放映,药匠台村的村民们,早早站在文化广场等候着。村党支部书记阿怀节介绍说,“早在下午的时候,就在村里的大广播里通知有放映队要来,尤其是听说有以前的“红色电影”,村里的老人们最积极,你看荧幕前这些小马扎凳子就是村民占的有利位置。”
展荧幕架,调试音响,摆放放映器,接通电源,这一套程序下来足足用了半个小时。一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片后,经典红色电影《渡江战役》正式播放。
这下可把芦应财老人激动坏了,64岁的芦应财的爷爷是一名军人,所以他从小对抗日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加上自己没读过书,也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放映队来到村里放电影,芦应财高兴得连晚饭都没顾得上好好吃,一把旱烟袋一口接着一口,眼睛都快进到荧幕里了。
起风了,正在村委办公室签字盖章的沈鸿,紧了紧大衣,站在了放映器的旁边。原来,前年新配备的放映器有个毛病,就是机子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必须保持畅通,要不然放映器会因为过热,或过冷,自动开启自我保护功能,电影就放不了。
此刻,风口正对着的就是放映器的进风口,中间横挡着的是沈鸿的身体。这一挡就是整整一部《渡江战役》电影时长,1小时48分钟。
沈鸿一直将这样的一句话挂在嘴边:“放映员是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的,我们的职责,就是把一部部好电影放好,‘放’到群众的心坎里。”在这样的服务理念下,大通县电影放映队越来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年年初,在中宣部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表彰会上,这支放映队和全国327个集体受到表彰.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我们放映队就是把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宣传教育片送到偏远地区农村,希望为他们打通最后一公里电影路,同时把电影的文化魅力传播到他们的身边。”电影放映队管理员苏美春说。(洪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