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国两会】藏族村落演绎“家庭版GDP”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几场春雪后,河湟谷地的庄稼地墒情越来越好,为春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北沟脑村的村民夏炎和乡亲们纷纷开始着手修葺农用机械、挑选良种、购买农膜化肥,一时间这个藏族小村落,呈现出一派春到山村备耕忙的春趣。
“自从种植特色蔬菜以来,让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特色蔬菜已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村里土生土长的藏族小伙、互助然贡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炎摊开去年一年的收成账单,开心地说。
北沟脑村,位于南门峡镇东北部,平均海拔2800米,是一个由240余户860人组成的藏、汉、土杂居、藏族人口占70%的藏族村落。过去村里的群众一直以种土豆、小麦、青稞等传统作物为主,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偏低。
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怎样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平地起跳”?
这些事关每个农户家庭GDP的民生实事,成为摆在南门峡镇党委面前的头等大事,也一度成为镇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的操心事。
向农业部门“问计”并广泛调研后,把目标锚定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基地上,立足当地海拔高气候冷凉的特点、超洁净区绿色无污染的特征,引导群众种植陆地蔬菜,大力发展高原夏菜,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西山根村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而食用嫩荚豌豆的荷兰豆,对海拔气候和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且成本低、周期短、回报高,因而南门峡镇党委把引进试种荷兰豆的重担交给了这个村。
几个月后,让当地群众看到了潜在的经济效益和银色潜力,带给镇党委的是巨大的惊喜——当年亩产达到800公斤左右,收益近5000元。
头雁引领、雁阵紧跟,北沟脑村党支部马上探索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种植户示范”产业模式,积极组织群众大面积种植。夏炎就是村里的种植示范户,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带头发展起荷兰豆种植产业。
2022年,夏炎流转土地87公顷种植荷兰豆、高原嫩豆苗等绿色蔬菜,年收入达到13万元,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当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现在,夏炎牵头成立了然贡玛种植专业合作社,依靠政策扶持购置了大型机械,办起了“家庭农场”。
“刚开始时,不了解政策、不熟悉机械设备、种植技术也缺乏,产业发展真的很艰难。幸亏县农业部门为我提供蔬菜种子、农业技术人员入驻全程指导。采摘销售阶段,村党支部牵头联系甘肃收货商,集中收购并销往全国。我也通过农机补贴项目购置了好几套大型机械,办起了家庭农场。”说起这些夏炎的眼里满是感恩之情:“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近年来,在夏炎这样的种植户示范带动下,北沟脑村不仅种植荷兰豆,又一次创新引种高原嫩豆苗,绿色产业规模效应愈加凸显。
2022年,全村仅种植荷兰豆、高原嫩豆苗,收入就达110多万元。
抓产业谋致富的同时,村党支部争取120万元资金,新建村级服务中心楼,配备卫生室、图书室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起文化活动舞台。
如今的北沟脑村,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基础医疗更有保障,村民们的收入也更趋稳定。
如果说产业发展、群众致富、设施完善是村里的硬支撑,那么守望相助、和谐相处则成为村里的优良传承和“灵魂”,不同民族的村民,共同演绎“亲帮亲、邻帮邻、户户团结如一家”的民族团结风尚。
文守存从外地嫁入本村,丈夫马玉元因病不幸去世,文守存靠务工独自供两个孩子读书。去年秋收时节时逢疫情严重,在外地打工的文守存一时无法返乡秋收,藏族小伙夏炎眼看着她家的庄稼就要烂在地里,便主动用自家机械,和众乡亲一起帮助文守存收割晾晒。之后,回到家的文守存看到晒干装好的一袋袋粮食,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今年56岁的祁武成与上初中的侄女一起生活。前几年,家庭年收入仅4000元,在党的政策扶持和乡亲们推荐下,一直担任村级护林员和保洁员,年收入超过20000元。祁武成说:“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今年,村党支部正以浓厚的藏族文化和秀丽的景色为依托,申报投资近400万元的乡村旅游项目,率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藏族民俗和乡村旅游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足够的信心。”村党支部书记王有元说,我们不仅要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前,更要在保护生态、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上带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