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石匮:西海郡被“贿赂献地”的历史佐证

09.05.2014  05:19

  在海晏县文化馆内,珍藏着一件镇馆之宝,它在地下沉睡两千年,曾在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却又被人遗弃在荒郊之外无人问津,它就是西汉王莽新朝西海郡设立的虎符石匮。

  西汉平帝元始4年(公元4年),时任安汉公的王莽上书,为了显示“四海统一”,天下归心,建议在东海、南海、北海三郡的基础上,增设西海郡,得到平帝的许可后,中郎将平宪奉命来到当时羌人居住的西海地区,通过贿赂,使湖边羌人“献地”,汉廷遂将青海湖地区纳入帝国的版图,并在今海晏县三角城(故称龙夷)建西海郡,置太守,下设5县。王莽称帝后于新朝始建国元年,派员在此设置了西海郡虎符石匮,昭告世人,西海郡已纳入王莽新朝的政治版图。

  虎符石匮分上下两部分,由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虎口大张俯卧在长方形石座上,虎尾搭背呈蹲伏状,双目前视,栩栩如生,似有一跃而起的神态,具有汉代石雕浑厚古朴的风格,雕刻纹路清晰,神情生动,为稀世珍品。下半部石座出土于1986年,石座中央有一个凹形石柜。在中国古代,“”字通“”字,所以古人将石座称为石匮,是用来放东西的柜子,故此得名“虎符石匮”。虎符石匮正面和底部雕刻着“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的22个篆书汉文铭文,虎符石匮是王莽假托天命,大造舆论,夺取西汉政权的产物,极具历史研究的价值。而这样一个稀世珍宝却随着短命的王莽新朝的崩溃和西海郡被废弃,在地下默默沉睡了两千年。

  1958年,“石虎”被移至海晏县文化馆,1986年,海晏县文化馆准备将在西海郡遗址内出土的另一件大型石刻运往文化馆保存,运送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石刻上印有三列篆文,与早期珍藏在文化馆中石虎上的篆文相似,当人们试着把两块石刻组合在一起,发现竟然严丝合缝,显然他们原本就是一件整体,是完整的虎符石匮。从此重见天日的虎符石匮被作为省级重点文物得到妥善保存。(马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