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已有蜡像技术 杜莎夫人制像技艺高超(图)
威尼斯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亚伯拉罕·林肯和玛丽莲·梦露
王斌
CBA首钢外援马布里的个人博物馆日前在京正式揭幕。引人注目的是,在博物馆门口竖起了一个1:1的马布里蜡像。
蜡像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在西方,蜡像有着很古老的起源。然而蜡像艺术的真正成熟,是伴随着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一起到来的,与一个被人们称为“杜莎夫人”的女子密切相关。
古巴比伦就有了蜡制人像技术
蜡像,顾名思义,就是用蜡来制作人像。当然,真正的蜡像制作技艺,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蜡像的核心还是用蜡(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有少数使用化工材料来制作蜡像的)。而要探究用蜡这种材料制作人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据史料记载,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蜡制人像技术。在古埃及,人们在殡葬仪式中,曾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古希腊时期,人们在举行宗教礼仪的时候,也常有蜡制神像陈列其中。
到了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请人为他做过蜡像。
古罗马有个面模节,贵族家庭会在这个节日里,将蜡制成的祖先面模陈列出来。
到了中世纪,欧洲曾将蜡像用于巫术,教堂里也已经有了为教徒们制作的还愿蜡像,并用蜡制面模来纪念帝王和伟人。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阿努佳斯达教会内的圣像,成为已故帝王和伟人的化身。
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有用失蜡法制成的青铜徽章像,安东尼奥·阿邦迪奥是当时享有盛誉的蜡像艺人。
到了17至18世纪,西班牙、意大利的彩色蜡塑浮雕风行一时,同时蜡像制作还被推广到医学上,用制作蜡塑模型来代替尸体。西西里人加埃塔诺·朱里奥·尊博,曾与法国外科医生德斯诺琪合作制成人体解剖蜡像。在此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先后制作了许多精巧蜡像。
1770年,在法国巴黎开办了第一个临时性的蜡像展馆,蜡像以一种固定的展示形式出现。1776年,瑞士蜡像艺术家库尔提乌斯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临时性展出了皇家成员大型宫廷舞会上多姿多彩的蜡像,有情有景,栩栩如生。
遗腹子玛丽的学艺经历
然而,蜡像艺术的真正成熟和发展,要和杜莎夫人的名字紧密联系起来。她的高超蜡像制作技艺,精明商业推广头脑,以及传奇生活经历,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蜡像界的第一人。
1761年12月,杜莎夫人出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那时她的名字叫作玛丽·格劳舒兹。玛丽的父亲在她出生之前就去世了,关于她父亲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玛丽称自己的父亲是一名瑞士贵族家庭的后裔。然而也有人猜测,玛丽可能就是她的恩师——菲利普·柯提斯医生的私生女。也有人说,这种猜测根本不靠谱。
不管怎么说,玛丽幼年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带着她,来到瑞士伯尔尼为这位名叫菲利浦·柯提斯的德国医生当管家。柯提斯医生应该是玛丽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不但为玛丽提供了衣食之源,更教会了她如何制作蜡像。
柯提斯医生一直借由蜡像进行人体医学研究,自己也是制作蜡像的高手。法国贵族孔蒂亲王在旅居伯尔尼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柯提斯的一些画作和蜡像。孔蒂亲王认为柯提斯制作的蜡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还表示,如果柯提斯愿意迁居去巴黎制作蜡像,自己不仅会为其提供衣食住行上的帮助,而且可以让柯提斯获得更多法国皇室成员与贵族的支持。
权衡之下,柯提斯终于决定放弃自己在伯尔尼的医疗事业,搬到巴黎,专门从事蜡像制作。孔蒂亲王没有食言,他让柯提斯结识了很多法国的贵族和名流,并为他们制作蜡像。
玛丽和母亲也跟随柯提斯来到巴黎定居。不久,玛丽开始跟柯提斯学习制作蜡像,成为柯提斯的助手。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柯提斯都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并把自己掌握的技艺倾囊相授。而玛丽确实具有这方面的艺术天分,也对学习蜡像制作抱有极大的热情。1778年,17岁的玛丽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蜡像雕刻,当时坐在她面前担任模特的是大名鼎鼎的伏尔泰!
彼时,柯提斯的蜡像沙龙已声名远播,无数路过巴黎的法国名流都会把这里作为拜访的一处景点,包括国王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只比玛丽小3岁,她十分喜欢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邀请玛丽到她的宅邸做自己的艺术教师。年轻的玛丽就此搬进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成为国王妹妹的闺中密友,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法国的上层贵族。
“断头台夫人”见证法国大革命
玛丽在凡尔赛宫住了几年,近距离观察了法国皇室的豪华生活。许多年后玛丽承认,自己当时已经有了某种预感,法国宫廷这种过度的奢侈与浪费,也许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果不其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当法国大革命到来时,和王室贵族扯上关系的玛丽几乎难逃一死。救她逃出鬼门关的,正是她赖以为生的蜡像制作技艺。据英国作家凯特·布里奇撰写的《蜡像神话:杜莎夫人的生活和传奇》一书披露,当巴士底狱被攻陷的那天,玛丽惊恐欲绝地看到一名男子用长矛挑着两个人头走向她的家里,那是巴士底狱狱长和另一名官员的人头。
不过,那人并没有将玛丽拖出去处决,而是要求玛丽为这两个人头制成“死亡面具”蜡像。从那以后,被砍头的法国贵族的人头源源不断地送到玛丽的家中,这些受委托制作的“死亡面具”蜡像都被拿出去四处展览和宣传。柯提斯和玛丽知道,在大革命后的法国,他们想要生存,必须为那些被处死的贵族制造“死亡面具”,为大革命进行宣传。
1793年,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当权,此后法国进入历史上著名的恐怖时期,平均每天有26人被送上断头台。由于被砍头的贵族是如此之多,到后来,柯提斯和玛丽甚至和首席刽子手达成了一项协议,只要他砍下那些“公众敌人”的人头,就要通知他们一下,好让他们在人头被埋葬前及时制成“死亡面具”。当路易十六1793年被处决后,他的尸体立即被武装警卫护送到一个装满生石灰的坟墓中,玛丽曾在回忆录中称,在路易十六的人头被埋葬前,她曾抱着他滴血的人头制作蜡像模子,路易十六的人头蜡像后来在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恐怖屋中被展了出来。
然而,由于玛丽仍被人认定是保皇派,她和母亲后来还是被关进了女子监狱里。迎接她的同样是冰冷的断头台,刽子手甚至提前剪掉了她的长发。
可是1794年7月,她们被奇迹般地释放了。这一回,专砍贵族脑袋的法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也被人砍了头,他的人头也被送到了玛丽家中,等待被制成蜡像。罗伯斯庇尔的人头蜡像是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中最真实而残酷的蜡像之一。
同样在1794年,柯提斯去世,他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和蜡像都留给了助手玛丽。33岁的玛丽很快草草地将自己嫁给了26岁的弗朗科斯·杜莎,成为杜莎夫人。
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成了法国大革命的见证史,她甚至还被人戏称为“断头台夫人”。
杜莎夫人蜡像馆名扬世界
杜莎夫人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1802年,杜莎夫人带着她的大儿子,还有她的蜡像从法国来到了英国。
杜莎夫人组建了一支“蜡像大篷车队”在英国巡展,几辆马车上装满法国大革命风云人物的蜡像。这个来自法国的蜡像展,为英国人展示了那个充满血腥的大时代,大受公众欢迎。
杜莎夫人的蜡像马车队穿越了整个英国。每到一个地方前,她会事先预订大厅的使用面积和时间,并在当地的报纸上大肆做广告,到达后便四处张贴传单。为了在英国站稳脚跟,她又开始制作英国王室名人蜡像及当地名人蜡像,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也是如今世界各地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营销策略之一。
在伦敦,杜莎夫人很快就被人所知且受到赞赏,她的天赋也被英国民众普遍认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老古玩店》里,描述了一位从事蜡像巡回展的乍莱夫人,这一角色的原型就是杜莎夫人。狄更斯这样称赞蜡像艺术:“如果蜡人也能说话或走动,你真看不出它和活人的区别来。”
杜莎夫人带着两个儿子和蜡像展周游英伦33年,1835年定居伦敦贝克街。因为74岁的杜莎夫人再也无法承受旅途的劳顿,第一家固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就在这里正式诞生了。“当游客进入伦敦贝克街的一个富丽的大堂,会发现这里坐着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她安静地坐在那里的时候,你甚至会把她当作一座蜡像。这就是杜莎夫人,一个把自己当作展品的人。”这是1842年英国一本导游书对杜莎夫人的描述。81岁时,杜莎夫人制作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尊蜡像——她自己。
1850年,89岁的杜莎夫人离开人世,结束了她漫长而不平凡的一生。在她去世后,人们传言她戴着价值5万英镑的珠宝下葬。有两名匪徒试图盗取这些珠宝,但是他们笨拙地拉响了钟绳,导致盗墓行动以失败告终。1851年,伦敦举行了首次世界博览会,近百万人涌入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成为最吸引游客的景点。
杜莎夫人去世后,大儿子继承了她一手开创的蜡像事业。1925年的一次大火烧毁了伦敦馆的很多蜡像,但模具都得以幸存,很多蜡制品得以重制。1940年,蜡像馆在伦敦大轰炸中被彻底炸毁,工作人员拼命抢救出极少数蜡像,其中包括希特勒蜡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伦敦馆,是战后重建的模样。
今天,人们不仅可以在伦敦参观杜莎夫人蜡像馆,它的分馆也开设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中,杜莎夫人蜡像馆已经成为全世界蜡像馆中最响亮的名字。本版图片/华盖创意
你知道吗
蜡像是怎么制成的
蜡像馆的每一尊蜡像,都有严格的人物档案,完全按照本人的身材、体态、相貌去创作。
有些人物须进行直接的写生塑造,并对身高、头形、四肢进行具体测量,比如眼睛之间的距离、嘴巴的宽度、耳朵的大小,还有身高、肩宽、腰围、鞋的尺寸等等。整个头部要测量20至300个数据,需要2至3个小时。撒切尔夫人、帕瓦罗蒂都为蜡像馆做过模特。为创作南非总统曼德拉的蜡像,蜡像馆特派专家,带着电脑分析仪,到开普敦为曼德拉进行肤色鉴定,并亲临他的就职仪式,以观察他的动态和服饰,从中掌握最详实的资料。
然后要制作出人头的黏土雕像,再用石膏制作出一个模子,将融化的蜡倒进模子,等蜡冷却后再将模子去掉,一个蜡像人头就初步成型了。接着,要小心地往蜡像上嵌进牙齿和眼睛模型;而往蜡像脑袋上嵌头发时,得将蜡像再次加温,使它稍稍变软,头发需要一根一根地插入蜡像脑袋,这个过程有时需要花几周时间。最后的工作就是往蜡像上涂上一层人肉的色彩。
蜡像制作完成后,还要给蜡像穿上衣服。每个人物平时最爱穿的衣服需要特制。而这些都必须由各国有关部门提供权威、详细的数据和形象资料。
制作一尊蜡像通常需要3至6个月时间。制作过程有很多细节,比如大多数蜡像的头发,要选择和本人头发非常接近的发质,然后再一根一根植入。还要进行维护,会像真人一样每个月给蜡像洗头。
游客与蜡像的直接接触,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蜡像的磨损。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有一支由不同国籍专家组成的维修小组,包括造型师、化妆师、发型师,他们负责在每天闭馆后对蜡像进行维修和化妆,以保证第二天开业前蜡像有最好的状态。
一尊完整的名人蜡像,制作费大约为人民币100万元。这样高昂的费用源自于蜡像制作复杂繁琐的工序。
蜡像到底要精细到什么程度呢?无论是小S眉角上的一块伤疤、歪掉的鼻梁,还是朱莉肩膀上的文身,甚至罗纳尔多右膝上细长的伤疤,都会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
大千世界
“不像”的蜡像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一向以展品逼真闻名于世,里面陈列的每一尊蜡像都和真人一模一样,甚至连头发丝都没有丝毫偏差。但是,位于英国诺福克郡的路易斯·杜莎蜡像馆却完全相反,里面的150件展品,全都和真人相差甚远,有的只有一两分相似,有的则没有丝毫相似之处,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要绞尽脑汁猜测原型到底是谁。
奇怪的是,路易斯·杜莎蜡像馆生意却很火爆,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
路易斯·杜莎蜡像馆建于58年前。一次,一位工作人员将美国摇滚歌手猫王的蜡像摆了出来,而这尊蜡像只是废品,猫王的脸部浮肿,神情呆滞,和真人相差甚远。糟糕的是,从馆主到工作人员,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错误。一个前来参观的小伙子在看到这个展品后,非常惊讶,他拿出相机,对着“猫王”狂拍,然后,又把这些照片发表在了报纸上,并且大发牢骚:“天啊,这个蜡像实在太烂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烂的蜡像!”
看着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以及纷至沓来的参观者,经营者没有撤掉那个不像的展品,而是决定将错就错,将所有的展品都做了修改,让它们一个个看上去都和原型不符。
因为每件展品都不像原型,路易斯·杜莎蜡像馆被评为全球“最糟糕的蜡像馆”。虽然这个称呼听上去不那么美妙,但它却因此声名鹊起,吸引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前来参观。
延伸阅读
蜡像传入中国
“五四”运动后,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学者程枕霞先生,受到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启示,拟用真人大小的蜡人穿着历代服饰,向外界介绍我国的服饰文化。1957年,程枕霞先生在广州文化公园设专厅展示蜡像服饰作品。20世纪30年代,山东孔庙曾塑有孔子蜡像。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让蜡像艺术再次来到中国。1990年由香港实业家陈树错先生集资,张守祥先生创办了小有规模的“北京蜡像馆”,随后出现了“西安事变蜡像馆”、“西安秦皇蜡像馆”、“北京明皇蜡像宫”、“大连金石蜡像馆”等等。2002年,国家级蜡像艺术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