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唐县全方位提升农田利用效率
原先是一片荒山秃岭,如今已是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平原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成方连片;村庄周边白色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这就是河北行唐县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后出现的景象。近年来,行唐县通过有效开发荒山荒坡、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设施农业等途径,使全县农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行唐县“五山二坡三分田”,全县土地面积144.9万亩,其中荒山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38.5万亩,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新生机?该县根据国家土地整理政策,在山区、丘陵、平原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4个,其中已竣工验收项目27个。通过对项目区垫铺深层土、开展水、电、林、路综合整治,3年来行唐共整治土地1.8万亩。南龙岗村村东有一块1390余亩的荒沙滩,2013年,行唐县把这里列入土地整治项目,并进行了高标准开发。村民们在荒沙滩上铺上了50厘米厚的好土,还进行了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年两季、旱涝保收的良田。
土地重新整理后,行唐县原来这里一块、那里一片的荒山荒坡“边角料”,变成了集中连片的层层梯田,不仅加速了土地流转,也倒逼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总投资13.5亿元的神树湾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和总投资22.33亿元的团山红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就是依靠土地流转在荒山上建设起来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团山红生态农业产业园所在地原先是荆棘丛生的荒坡野岭。经过几年的整治开发,现在整理出水平梯田2582亩。“立足这里的土壤优势,我们瞄准特色种植,打造精品农业园,去年种植了30亩富硒黑花生、100亩优质谷子和400亩玉米,效益挺好的。”团山红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们扩大种植规模,种植400亩谷子,100亩富硒黑花生,1500亩紫薯及小杂粮,推广地膜种植技术,生产的都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预计收入不低于500万。”
行唐是全国产粮大县,但有中低产田23.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1.4%。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县从全面提升农业综合保障水平、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出发,重点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等项目,强力推进中低产田向高产田、稳产田迈进。
“县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进行中低产田提档升级,近年来,先后投资1575万元,在习村、董磁沟、贾洛营等地的项目区内,修建机耕路1.3万平方米,在旱田中铺设地下防渗管道23.8万米。”行唐县农开办副主任张志伟介绍说,“我们在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亩均投入1300元,全面提升项目区农业综合保障水平,如今全县高标准永久性良田已达到30万亩以上。”
为了让有限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行唐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行唐县出台了《大力扶持设施蔬菜发展的设施意见》,推行专业合作社引领等设施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4个千亩白色长廊基地;安排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白色长廊基地建设。去年行唐县确定对集中连片新建日光温室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0元;贫困村农户发展设施蔬菜贷款5万元以内的,给予年利率5%的贴息。
优惠的奖补政策激发了农民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热情。独羊岗乡东差取村刘小五是一个投资发展设施蔬菜的大户。去年,他流转了210多亩土地,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35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我们请专家对土壤做了化验并进行改良,新建的钢架拱棚引进的是山东寿光的先进技术。我们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的种植要求进行生产,建起了先进的智能化育苗大棚。”刘小五说,“经过精细管理,我们生产的蔬菜口感非常好,市场上供不应求。去年一个大棚收入3万多元。”(经济日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申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