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红灿灿的枸杞清凌凌的水

19.11.2014  12:16

  11月18日 星期二 海西州德令哈市 晴

  前一天,在东方的微曦里出西宁一路向西,伴随着身畔莽莽昆仑,扑进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八百里瀚海。沿途是无垠的苍茫戈壁——这块戈壁的地边有多远,海西州生态环保的担子就有多重。

  抖落五百多公里长途跋涉的疲倦与风尘,在落脚海西州州府德令哈市的一大早,就驱车几十公里,来到位于市区西南部的德令哈市怀头他拉枸杞种植示范基地。眼前的两千多亩枸杞林在早晚的严寒中,已失去了夏日里的一片繁茂和火红,只有不再采摘的第五茬枸杞在日光和寒风里“瘦身”后,还艳艳地俏挂枝头,嘴里咀嚼如在蜜里浸过一般。

  在枸杞林里,州林业局副局长井建青说,海西州对土地沙化的挑战由来已久,防沙治沙一直是压在海西人肩上的重负,德令哈市曾是风沙肆虐的重灾区,单凭林业部门一家之力治沙,显然“身单力薄”。在探索中,德令哈市选择了枸杞种植,在把众多农牧民拉进来种植枸杞防沙治沙的同时,又从这项生态工程中为农牧户铺出了一条种植产业之路。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在托起德令哈“蓝天白云”的同时,在这棵生态大树上,收获了折计经济价值高达32.6亿元的“生态果实”。

  这株既改善了生态又“飘金落银”的“摇钱树”,颗颗枸杞成了海西的“掌上明珠”,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林中,来自宁夏中卫市中宁县60多岁的“枸杞把式”裴东红,一边为枸杞林剪枝一边说,海西的自然条件是“枸杞的天堂”,这里的枸杞挂果时间长,因为昼夜温差大,果子把各种营养吸收得饱饱的,有时挂果半月乃至一个月。而在他老家宁夏,枸杞挂果果七天不收获就会烂掉。虽然宁夏的枸杞可收十茬以上,海西只能收三至四茬,枸杞的品质却不是在一个台阶上。裴东红和他的十几名乡亲已连续四年来这里为枸杞树剪枝,因为剪枝是“技术活”,来年枸杞的收成都在他手里的那把剪刀上,自今冬到明春,裴东红每天都忙碌在枸杞林里,他的收入也自然不菲。

  “柴达木枸杞”在红透了国内市场的同时,凭着“有机”的金字招牌,跨出国门,开始“挣外国人的钱”。随德令哈市长寿三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尚国彦,参观从原料到加工成品的全封闭流水线,途中他说,公司加工的有机枸杞主要输往国外市场,每周一货柜20多吨,每公斤价位都在国内市场的一倍以上。同时,吸收附近乡镇的闲散劳力来公司打工,人年均增收3万余元。

  从种植到打包待发,串在一起仿佛一串“念珠”散落海西的茫茫戈壁上,只是这串期许绿色发展的“念珠”在陆地上,而与之相伴的同样具有深刻内涵的环保“念珠”则在水里。

  站在德令哈市区横跨巴音河上的大桥上,举目远眺,巴音河,自远而近宛然如一条蔚蓝的飘带贯穿市区。此时的夕阳把金辉撒在河面上,无一丝云彩的万里蓝天和巴音河天水一色,河两侧的护栏如同画轴,向人们舒展开一幅宁静澄澈的精美画卷。这座城市因为这条河而灵秀起来,这里的人们因为紧靠这条河而成为“乐水”的智者。

  州委宣传部的张倩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德令哈人,对这条德令哈的“母亲河”在环境整治中发生的巨变深有感触:十年前这条河是德令哈的一处“硬伤”和“疮疤”,河里各类垃圾成堆,两侧乱搭乱建的住户直接把各种污水倒入河内,甚至有搭建的厕所直通河里……长期不懈的整治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这块曾经的“伤疤”成了今天德令哈的一景,现在你想从河里看到一个纸片都难。从2007年至今,花在这条河上的钱已达到6亿之多。钱,一分都没有“打水漂”,换来的是巴音河的改头换面,给德令哈人换来的是“捧起来就可以喝的二类水”。

  在脑海里幻化的两串“念珠”,一串在地上一串在水里,在相互映衬中,深深凝聚着海西人渴望在绿色中前行、在环保中发展的美好期盼和托起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