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青海·民生故事:我们最满意
——是民生建设跃上了一个大台阶!
——这四年,是我省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多、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这四年,全省民生建设水平和各族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切实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增强了发展信心,形成了奋发前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
1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顺利闭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在闭幕时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讲话描绘了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美好愿景,回应了百姓对于解决上学、看病、养老等热点问题的期盼,彰显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的信念和决心,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和热议。讲话对民生福祉高度关注,让我省百姓内心充满温暖,对未来充满信心。
温暖,流淌进我们心窝
骆惠宁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改善民生需要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对青海这样一个穷省来说,钱从哪里来?省委省政府坚持财政再紧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弱,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财力投入到了民生领域。
“宁肯政府过紧日子,也要千方百计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解群众之忧,解群众之困。这样的执政理念让我们感到温暖。”王国荣,既是城西区公园巷社区工作人员,也是一位省人大代表,她激动地对记者说:“在大会上聆听骆惠宁书记的讲话,让我既激动又兴奋,感觉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那种温暖来自于对民生工作不折不扣、扎扎实实的落实。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百姓最盼望解决的急事难事做起,温暖就会流淌进我们的心窝里。”
【温暖·公租房的故事】过去每到冬天,那女士和她身有残疾的女儿就发愁不已。因为她们居住的仅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没有暖气,女儿经常被冻伤。通过申请,2014年那女士搬进了位于和盛园小区的公租房,母女俩不用再挨冻受冷了,看着敞亮、暖和的新房,那女士眼含泪花,她一遍遍地对记者说:“这房子真好,真是挺好。”简单的几个字,道出了她内心的温暖与感动。
【温暖·常女士说生活】“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常女士是城西区公园巷社区的一位居民,多年来,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她的家庭一直领取低保金。常女士对记者说:“这几年幸亏政府帮助了我们,那份感激无以言表。这几年,不仅我的医疗保险参保费由民政部门代缴,而且我还领取到了供暖补贴。今年各级政府部门给我的关心和温暖更多,因为我又得了一场大病……”
幸福,从改善民生福祉开始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而在省委省政府看来,幸福从改善民生福祉开始,倾注真情实感,切实解决好群众在收入、就业、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有品质,让青海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体验。
【幸福·脑山孩子的上学路】东峡镇尔麻村是一个藏族聚居区,它位于脑山地区。村民班国柱对记者说:“以前孩子们上学需要走很远的山路,孩子们天不亮就得上路。而如今,每天早晚,会有校车来接送孩子,让我们家长更放心。同时,校园环境越变越好,上学还不收学杂费,如今的孩子真是幸福。
【幸福·王涛的创业路】 “十二五”前四年来,我省新增城镇就业23.2万人,是“十一五”的1.3倍,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内。转移农牧区劳动力就业超过445万人次,年均超过11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菲林青年印象酒店的创办者王涛曾屡屡创业失败,可是如今他的创业之路却越走越顺畅,他还带动了不少人就业。对于成功,王涛曾经对记者说:“培训让我知道了,我曾经的创业之路为何会失败;进驻孵化基地更是让我享受到了很多创业优惠政策,我相信,我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好。”
【幸福·人居环境大变化】来大爷是邮政小区的居民,省“两会”期间,他每天都会看报纸了解“两会”信息。来大爷对记者说,这几年他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居环境的变化,曾经环境脏乱差的北山脚下,如今变成了风景带,春夏季节去北山、南山踏青,心情格外好。再看看现在既整齐又干净的马路,让人看到都会很自觉不再乱扔垃圾。居住环境变了,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我们向现代文明迈出了一大步。(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