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藏区行·青海故事:乌兰努力创建“无欠薪县”
自前年6月至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无欠薪乌兰”创建活动,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长效机制、督查检查四个层面全方位推进工作,实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劳动者按时足额领取工资、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案件、确保不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为强化创建活动组织领导,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和2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开展“无欠薪乌兰”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对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行动步骤、具体措施、活动保障作出周密部署,还成立了3个督导检查组,全程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创建活动。28个成员单位均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类用工单位积极落实各项创建标准,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为提供创建活动制度保障,该县制定并严格执行《乌兰县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办法》、《乌兰县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乌兰县劳动纠纷联席会议制度》、《乌兰县农民工实名制登记管理》等规章制度,还采取多种方式对全县60多家用工单位进行了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和讲解。据此,吴吉英等54名农民工通过向该县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申诉,从乌兰县神旺工贸物流有限公司拿到拖欠总额47.7万余元的工资。
为建立创建活动长效机制,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健全了应急周转金机制、部门联动机制、约谈机制、基层预警监控机制等一系列防范处置欠薪的长效机制。2014年4月22日,因拒不支付农民工劳动报酬,乌兰县公安局对个体经营者王某某的财务给予扣押直至其支付农民工工资。从创建活动开展至今,该县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85件,涉及劳动者1684人,清欠金额1611万元。
为实现创建活动全程监督,该县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各督导组和成员单位不定期组成联合检查组,以明察暗访、实地查看、走访座谈、调阅管理台账等形式,对县域内重点用工单位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用工单位和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2起;下发《责令改正决定书》18份;向项目主管部门发放工作协调函12份,补签劳动合同3500份,建立实名制管理台账30家,发放维权卡4700张、维权信箱45家。
当前,该县正努力推进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巩固“无欠薪乌兰”成果。农民工工资支付摸底排查、督促施工企业及时依法支付工资、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置拖欠工资长效机制、农民工工资银行卡发放制度、用工单位“黑名单”制度、农民工工资专管员制度、“维权信箱进工地”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从源头杜绝欠薪事件的发生。
撑起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蓝天
时下,各类农民工讨薪新闻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辛苦工作的农民工拿不到血汗钱,被迫发明了很多讨薪的“行为艺术”,让人又悲凉又气愤。
欠薪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可能是用人单位经营不善导致发不出工资,可能是企业故意拖欠,也可能是用人单位与其他单位存在三角债。欠薪问题多发的背后,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薄弱、长期积累的行业运作模式等现实问题。在讨薪过程中,农民工往往处在劣势地位,惟有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式各样的“讨薪秀”。
乌兰县打造“无欠薪县”的一系列举措,是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从加强领导到强化督导工作,再到完善工资支付办法……这些措施,织密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安全网”,确保了劳动者按时足额拿到工资。
撑起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蓝天”,公权力不能缺席,在期待行政执法更有作为的同时,还应当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更加公平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讨薪难题。(作者: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