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庄第一代铜匠 邰国祥和他的传承人

08.04.2016  07:44

  青海新闻网讯 衙门庄的铜器技艺肇始于清朝末年,百年间流传不绝,远近闻名,其开山人物就是邰国祥。邰国祥,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民国35年(1946年)11月8日,甘肃武威北乡高庙沟人。自幼从师学习铜匠技艺,勤奋自励,刻苦钻研,深受师徒爱戴好评。其师谢世襄,系武威地区名匠。邰国祥铜匠出师后,结识常到武威贩卖菜种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窎沟旧拉浪人马忠世,经他引见,于清末年间由武威迁居大通东峡衙门庄,从事铜器加工制造。先在衙门庄上街租用了三间铺面,购置必要的设备、工具和材料,与弟弟邰国瑞、外甥张甲寅、学徒刘生祥等,开始生产各种熟铜产品,生意日趋兴隆,产品销路逐步扩大。经过十多年的经营,至民国16年(1927年),随着资本逐年增加,他用800块银元购置了临街铺面9间,连同后院房屋共16间,作为铜器工艺作坊,并进一步添置加工设备,继续扩大作坊生产规模。

  邰国祥初到衙门庄,主要为广惠寺供应铜器。除了锣、钹、喇叭、唢呐、铜灯、桑炉、香炉、嘛呢磨(经轮)等实用器物之外,还制作装饰摆件,比如鹿、麒麟等祥瑞动物,造型栩栩如生。由于他心思灵敏、敢于吃苦,弟兄二人同心创业,勤劳不辍,很快在衙门庄打开了局面。所制作的铜器除供应广惠寺外,还供应塔尔寺、佑宁寺等寺院。

  邰国祥制作铜器达到鼎盛时期,在衙门庄开设铺面作坊,招收徒弟,雇佣人力,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他的铜器除了供应寺院之外,还有一些销售途径:一是生意人。衙门庄北通甘凉,地处交通要冲,为茶马古道驿站,往来商人较多,到门源等地做生意的商人大多在此歇脚留宿。这些商人主要使用马车、骡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牢固耐用的乘骑用具对商人来说很重要,所以商人们找邰铜匠做马镫、辔头、马鞍饰件等。二是军队。军队为邰国祥提供炮弹壳等废铜料。邰国祥以此为材料加工制作成军号、行军壶、铜锣锅等铜器。那时候军队用皮车(大型马车)拉来废铜料,然后把做好的铜器装上皮车拉走,数量相当可观。三是各族群众。他制作的酒壶、火锅、茶壶、火盆、灯盏、勺子等被远近群众收藏,铜汤瓶尤其受到穆斯林群众的喜爱。邰铜匠在衙门庄三十多年中,先后前来拜师学艺的就有三十多人,他乐师善教,手把手地传授技艺。由他传授出师的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刘生祥、祁得良、刘占德、张世文;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吉生福、西宁湟中县的苟有录、甘肃武威的张甲寅、周伯葛等人。

  刘生祥12岁开始拜在邰国祥门下学手艺。当徒弟的不仅要学手艺,还兼送货、收款等事务。邰国祥去世后,刘生祥在衙门庄开设作坊,开始制作铜器。他制作的铜器精巧玲珑,深受西宁、互助地区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暖锅和酒壶每年都做好多件。一直到刘生祥79岁去世,除生病的两年不做铜器外,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制作铜器。后来刘生祥又收了徒弟郭万路和蒋统秀。他的次子刘应昌,三子刘应海都继承了铜匠手艺。

  刘应海从17岁开始跟从父亲学习铜匠手艺,到现在做了29年。他的二哥刘应昌已不做铜器多年,师兄郭万路的后人和蒋统秀的后人也都不再从事这个行业,原因是手工制作铜器面临的出路越来越窄,工厂流水线生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工铜器业,加之手工制作铜器费时费力,人工成本极高,铜价不断上涨,还有铜器售出的价格已超出普通人能接受的能力范围,如从前一把铜酒壶只要15元,现在同样的酒壶售价600元,那时的铜价一公斤是六七元,不像现在一公斤六七十元。

  这些年来,衙门庄刘氏铜器传人刘应海苦苦支撑着这个濒临失传的手艺。目前手工制作一个铜暖锅要12天,制作一个铜酒壶要5天,眼下刘应海的铜器大多销往西宁地区,主要订做酒壶、暖壶、暖锅(酒壶目前销路尚可,后两种铜器一年之中也就卖出一两件)。现在,刘应海最担心的就是这门手艺将后继无人,自己只有一个女儿,现在上大学,是不可能继承他的手艺;二来没有人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即使将来有人来学,刘应海夫妇也付不起学徒的工资。铜器技艺的传承无望是他最大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