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三江源区货币化补助收入已占当地牧民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 朵海平 报道) 1月9日,以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主要内容的2017年《青海蓝皮书》在西宁发布。蓝皮书指出,青海农牧民民生货币化补助资金已占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5%,三江源区货币化补助收入已经占到当地牧民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
蓝皮书分析,近年来,我省从实际出发,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在调研各地群众收入基础上,2011年青海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的意见(试行)》和《关于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选择大通、海晏、乐都等县开展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此项工作。改革的目的就是将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向最为关键、最为需要、最为紧迫的民生领域,坚持走以“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不断提高货币化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规范补助程序,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和谐基础更加稳固。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增幅较快,但和其他地区相比,从绝对值看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为此,积极探索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的路子,把各项政策补贴和政府奖励直接转化为收入,可使城乡居民手中拥有更多的现金,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提高群众收入有着积极作用,从而为加快实现改善民生走在西部前列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是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影响农牧民收入的政策主要有农牧业生产补助、城乡建设补助、社会保障、扶贫、林业及生态建设工程、教育惠民、生产生活救助等8类共51个项目,2015年有8大类56个项目,项目类型未做调整,但具体项目按照发放形式不同具体分为:“一卡通”的项目,具体指以现金形式直接补贴到农牧民的各类补助政策;实行告知制度的项目,全部为教育惠民项目,主要适用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告知制度,明确补助项目和金额;实行代金券制度的项目,主要指通过政府统一印发代金券(培训券),注明补助金额、资金用途等内容,发放给培训对象,主要有生产生活救助及建设补助类;实行补助凭证制度的项目,主要指由政府部门制作凭证,注明补助名称、补助金额等内容,农牧民通过凭单进行结算,以获取相关补助的项目,主要有社会保障、农牧业生产补助等。
青海省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通过对改革前后相关政策数据进行比对:2010年省财政安排针对农牧民的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共31项,资金总量为42.57亿元,按当年全省384.5万农牧民人口计算,人均补助收入1107.2元(直接补助567.29元,间接补助收入539.91元)。随着全省财力不断增强,城镇化率不断升高,2015年省财政安排针对农牧民的直接和间接补贴项目共47项,资金总量为112.3亿元,较2010年增加70亿元,增长近3倍。按当年全省293万农牧民人口计算,人均补助收入3848.88元,较2010年人均补贴增长247.6%,年均增长28.3%。从2015年农牧民收入情况看,全省农牧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当年农牧民民生货币化补助资金已占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5%,特别是三江源区,货币化补助收入已经占到当地牧民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