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宁两会 今年西区15项重点工程增民生福祉
新突破、新理念、新提升、新思维……这样的词汇在城西区政府工作报告中通篇闪耀,这是区委、区政府的总动员令,号召全区干部在2015年的每一项工作中,带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毅然向前,用改革、用创新、用智慧、用执着、用意志,致力创造群众最期待的魅力西区。
2014年城西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凝聚全区智慧的结果。在日前召开的城西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谈及过去一年的成绩,区长刘浩年深情地说,2014年最让我们感激的是全区各族群众顾全大局、奋力拼搏,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奉献精神;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区四大班子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坚定信心;最让我们感谢的是全区各级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千方百计求发展的实干意识。
2015年,城西区再一次张满风帆,出发了!他们坚持的信念如同一艘张满风帆的航船,承载西区干部群众驶向成功的彼岸。他们将坚持做到七个第一,目标是致力于打造魅力西区,青藏高原文化创意中心、总部经济和引领全省的金融集聚区,环境最佳居住区。凝聚全区智慧和力量,西区迎难而上,勇攀高峰,为加快建设魅力西区,率先在全市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四个新展现去年发展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指标,见证了过去一年魅力西区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2014年,面对工作任务重、竞争压力大的严峻形势,全区上下牢记发展使命,围绕建设魅力西区新定位,经受各种复杂局面,经济下行压力的巨大考验,合力谋事,踏实干事,逆势而上、攻坚克难立潮头。改革创新、率先实干成为城西区抓“三基”、强“三基”,促发展、惠民生的鲜活实践。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百亿大关
●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十亿大关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百亿元大关,达到202.8亿元,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率先在全省区县财政突破十亿元大关,达到11.9亿元,增长28.9%。三产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收入3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率先建设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总部经济大厦,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2.6亿元,增长11.6%,三产占经济比重达90%。
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率先推行市政一体化改革
●新增中小微企业数居首位
率先在全市推行环卫、绿化、市政一体化改革,组建成立了城西区市容环卫管理中心,实行管干分离,市场化运行。率先在全省将殷家庄村实现整体农转居。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工商登记改革,全年共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5项,全区新增中小微企业1761家,增长65%,增量居全市各区县首位。
城区建设→引入新理念
●率先打造出全省首条绿道
●建兴海路河湟文化美食街
首推“绿道”概念,率先建设全省首条绿道,推进景城融合发展,为市民群众提供绿色环保的慢行交通系统。突出“地方小吃文化”主题,建成全省首个兴海路河湟文化美食一条街,通过文化墙、情景雕塑等元素彰显了西宁特色美食文化。
民生保障→出台新举措
●15项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
●室内面积最大的大菜场迎客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年民生支出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83%,年初承诺的1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工。率先在全省建成残疾人就业便民服务一条街,率先在全省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养老后顾之忧。首创“第三方”教育督导模式,对西区教育发展问诊把脉。利用民资1.7亿元,建成全市室内平面最大的商业巷大菜场,积极开展农贸电商服务及蔬菜销售直通车工作,发放各类物价补贴282万元,市场物价总体稳定。
以项目投资为第一驱动
2015年西区继续牢固树立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项目带来大收入的理念,千方百计争取项目,以项目的大建设促进西区的大发展。
亮点一 坚持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按照加大投资保增长的原则,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在保证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组织实施建设项目62项,其中政府投资项目51项,计划完成投资6.75亿元,重点抓好青年巷等片区拆迁改造和大南山火烧沟绿化道路建设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
亮点二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提升结合起来,发挥各功能聚集区、各类商会作用,积极开展产业招商、行业招商、项目招商和以商招商,主动实施一批拉动消费增长、完善城区功能、凸显产业价值的重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大、辐射强、后劲足的重点企业,努力营造爱商、便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亮点三 创新业态提升消费水平
挖掘消费潜力,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抓好旅游、物流、商贸等重点行业,创新信贷、租赁、网购等新型消费业态,提升消费质量和效益,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场地租赁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深化改革为第一引领
把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发展活力的关键举措,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承接好省市下放审批事项基础上,继续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在“管好”和“下放”上下功夫。
重点一 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改革
以“大城管”为平台,认真做好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管理作业整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职能,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执法力量薄弱、效率不高等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市容环卫管理中心市场化步伐,切实提高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管护和服务水平。
重点二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全省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工作,组织承接好各项改革任务;加快全国健康促进区试点工作步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以第三产业为第一主体
围绕青藏高原文化创意中心、总部经济和引领全省的金融聚集区目标定位,2015年西区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信息传输、文化创意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重点一 让第三产业再升级
加快建立以力盟步行街为轴心的城市中心商务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丰富消费业态。持续做好环新宁广场和海湖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商圈建设,完善佳豪国际广场服务功能,推进新宁广场地下商城等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
重点二 打造全省金融聚集区
加快推进青海金融中心、总部经济大厦建设,完成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楼宇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聚集辐射作用,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引进有实力、业绩好、规范经营的证券、期货、信托、基金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落户西区,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加快全省金融聚集区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步伐。
重点三 加快电子商务中心建设
以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培育和引进电商平台、应用、服务、物流企业,全面提供会计审计、银行融资等服务工作,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集中配送,形成区域电商发展新高地。
重点四 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
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项目,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现代商贸和旅游会展等新兴业态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责任
围绕环境最佳居住区建设,西区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提高城区宜居宜业水平。
亮点一 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依法整治污染企业,全面完成煤改气任务,认真落实建筑工地、拆迁工地、道路扬尘污染防控措施,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扎实做好创模工作,不断提升创模各项指标。
亮点二 让天然气入户暖民心
对辖区500户仍然使用燃煤的困难居民实行煤改气工作,努力消除燃煤型污染,改善大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
亮点三 实施城区品位提升工程
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施大南山生态提质工程,改造和新建林地1430亩,完成109国道沿线绿化景观改造提升项目。计划投资2200万元,实施主要街道花路建设、旅游公厕改扩建、楼体亮化等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卫生巷等畅通工程,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做好麒麟湾公园管理移交工作,抓好景区精细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亮点四 实施老旧散楼院综合改造
积极推进南气象巷等旧城改造项目,实施贾小巷等片区老旧散楼院综合改造工程,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亮点五 实施市民绿道健身工程
完成湟水河景观整治(绿道)续建项目,对新宁桥至海湖湿地公园段进行游步道及景观改造,完善城市道路慢行系统。
以改善民生为第一目标
2015年,西区把改善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首要工作,继续集中全区80%以上的财力,优先安排各类民生项目。计划投资4.81亿元,实施农业农村、城市建设、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管理与服务5类2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亮点一 实施群众创业就业工程
发挥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主体作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就业创业超市”新载体。建立就业岗位、创业项目、培训资源储备信息数据库,强化“1+N”就业培训,着力解决各类群体创业就业难题。
亮点二 抓好物价稳控让百姓受益
加大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商品价格监测及预警,严格政府补贴、最高限价等调控措施,对困难群体实施临时价格补贴,加快蔬菜销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努力保持物价平稳。
亮点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健全低保家庭入户调查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加大低保边缘户和临时困难户的救助力度,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和服务水平。坚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为民服务为第一理念
坚持把统筹社会各项事业作为和谐社会的根本,全力推进文化教育、公共卫生、体育健身等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完成虎台小学、胜利路小学、昆仑路小学综合教学楼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实施市民医疗养老康复工程】以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建设集医疗、养老、康复三位一体的城西区医疗养老康复中心,不断强化对辖区居民的健康养老服务。
【实施舌尖上的安全工程】在已建成“阳光厨房”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以辖区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和大、中型餐饮服务经营单位为重点,新建远程监管“阳光厨房”350个,构建食品药品社会共治格局。
【实施市民文化大餐工程】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实施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惠民项目,举办“春之声·相约城西”文化旅游节、社区文化艺术节、金昆仑戏剧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依法治理为第一准则
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创新治理方式,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健全城区治理长效机制。
【实施农村“阳光村务”工程】建立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面清查农村“三资”情况,大力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加大村务公开力度,规范和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确保村级公共权力阳光透明。
【实施社区素质提升工程】结合社区“两委”换届,健全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制度,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和“夕阳红”工程建设,全面打造社区服务“十五分钟”便民圈。
【实施海湖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工程】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理念,2月底前完成海湖新区社会管理交接工作,加快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全面开展市容保洁、市政管护、便民服务等工作,为海湖新区入住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程】以“法治西区”建设为统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平安西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管理三级信息平台作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区、村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大安全”工作理念,依法从严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消防安全和社会治安等工作,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