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七位老兵讲述抗战故事

02.09.2015  12:55

   他们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他们出生入死,久经战火洗礼,有的身上多处负伤,至今残留着弹片;

  新中国成立,他们脱下戎装,转业青海,扎根高原,不怕生活艰苦,不怕环境恶劣,无私奉献,服务人民;

  他们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小的也已达84岁高龄……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温历史、勿忘国耻,深入宣传我党、我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下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凝聚正能量。晚报记者采访了我市七位抗战老兵,与他们一起共同回顾了那波澜壮阔、战火纷飞的抗战历史,听他们讲述抗战时期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宋林泉:

   运输物资要与死神擦肩而过

  1938年宋林泉参加了革命,离开双亲一个人前往部队,在部队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将战略物资运往前线各处。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宋林泉老人回忆道,那时候,战局紧张,头顶上每天都飞着数架敌军的飞机,大伙们都住在窑洞内办公,等到吃饭的时间就集体去打饭,可是就在这个时段内,突然遇到敌人偷袭轰炸,有些战友本来欢欢喜喜去打饭,没想到却牺牲在了打饭的路上,那时活下来的人会一边流着泪一边将饭吃完,战争是残酷的,自己身边的战友随时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牺牲掉,活下来的人唯有坚强活着,才能找机会为逝去的战友报仇。

  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大部分的武器和物资都来自于战场缴获,因为需要及时向前线供应物资,所以每一次出门运输物资,都要与无数个死神擦肩而过。因为白天害怕被空袭,所以运输物资的队伍都选择在夜里行军,有的战友太困了就拽着马尾巴走,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在陕西宜川县,我军曾消灭了敌军30000多人的队伍,并且缴获了大量的枪炮,历史上是这样记载宜川当时的情况的:宜川东临黄河,南靠黄龙,地形险要,敌人进占延安后,把宜川作为战略据点,在城周围的老虎山、凤翅山、内外七郎山构筑了许多永久性工事,主要阵地多为悬崖峭壁,易守难攀。可见为了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我军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而在这一场战争前,也发生过一段小插曲,让宋林泉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老人说,这是一段化险为夷的故事,在这场战争前,负责去征集粮食的科长不幸被捕,而战争发生后,我军消灭了敌人一个军的兵力,不仅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而且还解救了多名被俘的战友,科长恰好在这批战俘中,被意外救了回来。

  宋林泉在军队里生活了很多年,等到局势稳定下来以后,专门前往老家去看望父亲母亲,当时两位老人虽然健在,但是父亲因为太思念儿子已经哭瞎了双眼,宋林泉谈到此处,也流下了眼泪。 (作者:王琼)

  张宝贵:

   用平常之心去对待日本伤员

  1940年开始,日本侵略军加大了对冀鲁豫根据地的扫荡,大量集结日伪军,妄图消灭抗日力量,根据地人民陷入了人间地狱。1944年,张宝贵听说有一支叫八路军的抗日队伍,于是对这支队伍充满了向往,也就在这一年,年仅15岁的他在表兄的支持下在山东参军。由于年纪小,他被分配到冀鲁豫野战医院成为一名军医。

  第一次看见血肉模糊的伤员时,张宝贵被吓哭了,当时这名伤员腿上有个弹片还没有取出来,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医生就拿着钳子直接将弹片拔了出来,当时这个伤员一声没吭,咬牙忍着疼,那一刻,张宝贵被深深震撼了。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抗战将士们奋勇杀敌,不畏艰难、不畏牺牲,也要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在武器紧缺、生活艰苦的状况下一次次顽强抵御日寇,张宝贵身处其中慢慢磨炼,开始精通医术,为伤员们治病。在那个时代,病号都被分散在各个村民家中,张宝贵平时就挑着一副担子到村民家给伤员们治病,担子这头放着炉子,炉子上热着注射器,而另一头放着重复使用的纱布绷带,这些绷带都被洗得不成样子了。

  张宝贵也会上前线救死扶伤,有的战士这边刚包扎好伤口,那边就紧急赶往战场;有的小战士打开包扎的纱布时,里面的伤口都已经长了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硬生生忍受着,此时的张宝贵就一边帮战士清理伤口疮面,一面掉眼泪,慢慢的,张宝贵不哭了,因为这样的伤者越来越多,张宝贵在这些战士的影响下,越来越坚强。张宝贵说起了这样的一件事,具体的时间,他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有一回,送来了五六个伤员,可是这些伤员和别的伤员很不一样,这些伤员都不轻易说话,可是一开口,说的却是日本话,原来他们都是日本人,即使是这样,医护人员们依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让他们受到和自己部队伤员一样的照顾,这一点,让张宝贵心灵再次受到了震撼,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在战争面前,人性却是伟大的。 (作者:王琼)

  王汉福:

   14岁的娃娃磨炼成抗战老兵

  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各沦陷区内积极活动,成立抗日根据地,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粮食、武器都十分匮乏,各根据地使用的武器,有的来自民间,也有许多缴获自日军及其他武装力量。为保证自给自足,中央指示要自力更生,制造武器、弹药。因此各根据地中都设有兵工厂,其规模不等,主要产品是复装子弹、手榴弹、地雷等。而如今已经86岁的王汉福老人当年就是在兵工厂从事这样的工作。

  王汉福老人今年已有86岁高龄,祖籍山西临县的他成长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幼年时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又亲眼目睹日寇残害百姓,想参军打鬼子的念头一直没有放弃。

  王汉福告诉记者,日本人到了村里后,就随便抢东西,看见什么抢什么,即使喝一口水,也要将水缸砸烂后再走,这些日本人每次在行凶后,就会带着翻译扬长而去,在这种备受压迫的环境下,年仅14岁的王汉福参加了儿童团,那时候的他,又瘦又小,站起来还没有一杆枪高,背上枪以后那个枪托子还在地上耷拉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汉福与上战场的机会擦肩而过,因此,老人说起最遗憾的事就是当时没能上战场杀鬼子。因为表现出色,不久山西临县十区政府抽调他到一个地下兵工厂工作,主要生产地雷和手榴弹,王汉福当时主要的工作就是翻沙炼钢,一天最少要干8个小时,工作繁重而辛苦,但一想到生产出的手榴弹和地雷运送到解放区打鬼子时就干劲十足。

  能亲眼见到毛主席是王汉福老人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事,老人回忆说:“在1946年陕北佳县一个叫西镇的地方意外见到了毛主席,那时候只是听说毛主席在陕北一带,但是却没有见过,可是有一天,大伙儿说,毛主席来了,于是纷纷跑去看,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静,终于站在远处看到了毛主席,当时他骑着一匹大青马,穿着一般的中山装,很朴素,很随和,就那样冲大伙儿招手,于是我心里乐开了花,所有工作的艰辛都烟消云散。” (作者:王琼)

  崔树峰:

   为保护村里人家人改名换姓

  崔树峰的人生经历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年,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刻骨铭心的伤痛让他记忆犹新。1938年,这个12岁的农村放牛娃毅然参了军,成了一名抗日战士。

  如今,年近九旬的崔树峰回忆说,当年他的父亲是村里的支部书记,哥哥在八路军总部电台工作,全家人都在全力抗日。为了不引起鬼子的注意,保护同村人不受连累,祖上本是姓郭的一家人都改了名、换了姓,“崔树峰”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当时改过的名字,“当时为了保护村里的人,自己改了一个全村没有的姓。而哥哥是第一个八路军总部电台的翻译员,改姓为‘戈’。”崔树峰笑着说他家人的姓“五花八门”。

  当年,崔树峰在武工队,每天的任务是打探日军的消息,再把情报送回作战总部。同时,还和战友们一起摧毁日军的铁路运输线,将拆毁的铁轨运送回部队的兵工厂制作手榴弹。表现英勇的崔树峰很快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军的警备队带着一队鬼子找到我住的地方,但当时只有妹妹和一个同村的姑娘在家,斗不过鬼子、也逃不了,妹妹和那个姑娘就遭受了鬼子的欺负。”对于当年的日军侵略,崔树峰说,他既有家仇、也有国恨,这样的伤痛只会更加激发他的斗志。

  崔树峰还说,当时组织还为他配备了一名机枪手,两人为打探情报形影不离,可在一次日军的扫荡中,两人暴露了。“我俩暴露后,敌人开始向我们扔炮弹,第一发炮弹打过来,我们两人瞬间被黄土埋住,还没来得及逃跑,敌人又向我们发射一发炮弹,身旁的战友当时就牺牲了……这一幕我永远都记得。”崔树峰回忆起当时亲密的战友牺牲在他身边的情景,哽咽得说不出话,而他当时也被子弹射穿了小腿跟腱处。经过救治后,崔树峰的伤被确定为三级残疾,但心里有着保家卫国信念的他,依然忍着伤痛,活跃在抗日战争中,直至抗日结束。

  崔树峰告诉记者:“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年轻人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难以言说的艰难困苦,绝境闪耀的人性光辉,至高无上的坚定信念,这样的战争经历成为崔树峰一生的财富。 (作者:张弘靓)

   曹树田:

   参加革命是最正确的选择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鲐背之年的曹树田气宇轩昂地背诵着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曹树田用“惊心动魄”向记者形容了他所经历的抗日战争,他自幼家境贫苦,曾看着父亲因饥饿而永远地离开了他,亲戚收养了他和弟弟,但因当时大家都吃不饱饭,亲戚也越来越嫌弃曹树田和弟弟多余的“两张嘴”,经常给两个孩子气受。无奈之下,他和弟弟离开亲戚家,以要饭为生。期间,曹树田目睹了日本军队对中国老百姓的欺凌和残暴,1944年11月,曹树田毅然从军,跟着八路军二十五团和日军作战,过着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生活。

  据曹树田回忆,1944年底,曹树田所在的二十五团在河北故城与日军驻扎的一个中队交手,同连队的机枪手接到命令要在当晚进入日军的阵地,而曹树田带着几位战友作掩护,当几个人正在抢夺日军的机枪时,却被敌人发现,双方开始交火,但当时在日军阵地,处境是敌强我弱,曹树田和几位战友不但没有夺到日军的机枪,而且机枪手不幸牺牲在了敌军的枪林弹雨下。

  曹树田当过炮兵、步兵,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参加解放战争,受过重伤、经历过生死,见证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时刻。据曹树田介绍,解放战争时期,他与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1948年5月25日,隆化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两个班的战士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在离发起总攻仅15分钟的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将暗堡炸毁。”对于董存瑞壮烈牺牲的场景,曹树田清晰地记得每个细节。

  在沧州战役中,曹树田的左臂被炸伤,但经过简单治疗后又重返战场。“当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里只有要打胜仗的信念。”曹树田说,参加革命这一步是他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作者:张弘靓)

  冯彦:

   蜷缩的中指是最光荣的纪念

  冯彦从小就失去父母,自幼和叔叔相依为命。凭着家里几十亩薄地和吃苦耐劳的秉性,一家人的生计似乎并不成什么问题,可平静的日子,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冯彦回忆,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就驻扎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村庄里,时常在村子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4年12月的一天,冯彦听说,八路军的一支游击队就驻扎在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冯彦就和一个亲戚连夜投奔了八路军。参军入伍后,冯彦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就奔赴了战场。看着一个个的战友在身边倒下了,冯彦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坚强起来,他第一次端起步枪瞄准、射击,从此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集中了大批部队向陕北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冯彦所在的部队成了延安保卫战的主力。1946年冬天,冯彦所在的部队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要来瓦窑堡机场看望大家。冯彦说,毛主席来了以后对大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当时他和战友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瓦窑堡机场保卫战在毛主席等人离开后不久就打响了。冯彦和战友们一天一夜没下战场,一个团的战士牺牲了一大半。冯彦举起右手,记者看到了那根蜷缩的中指。冯彦说,这是瓦窑堡机场保卫战留给他的光荣纪念,当时他正举着步枪向敌人射击,突然感到手掌上一阵剧痛,低头看时,发现一颗子弹射穿了手心。虽然伤势很严重,可冯彦没有撤出战斗,和战友们一起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当天晚上,冯彦所在的部队接到了撤退命令,冯彦在战友的搀扶下离开了瓦窑堡机场,并于第二天被送到了和平医院治疗。

  冯彦入院时,手腕已经肿得像碗口那么粗了,因为失血过多,他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大夫查看了冯彦的伤势后说,因为伤得过重,只能做截肢手术。听了这话,冯彦哭了,他激动地冲着大夫喊道:“你要是把它给锯了,我以后还咋打仗呀!”听到冯彦的话后,白口罩上方的那双大眼睛也流出了眼泪。年逾九旬的冯彦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那位大夫叫什么名字,可是至今仍对那位大夫心存感激,因为他保住了自己的这只手。 (作者:张弘靓)

   李清连:

   驰骋沙场饱经血与火的考验

  今年86岁高龄的李清连老人,半生戎马,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与日本鬼子在战场厮杀,亲历著名的荔北战役,从山西打到陕西,至今腿部和腰部还残留着战场上留下的伤疤。这位令人景仰的老人,驰骋沙场,饱经血与火的考验。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嗓音洪亮地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精彩战争故事。

  盛夏,艳阳高照。李清连老人虽未着戎装,但英气不减、身板硬朗,一举一动透着军人的气质。老人回忆说,曾亲眼目睹日寇侵袭村民,愤慨之情难以平息,15岁时毅然参军抗日。

  “想当兵,日本人来开会,我见了一回。开罢会把人枪毙了一个,拴到柱子上枪毙了。还有一回我见日本人坐着汽车从厂里出来了,见人就‘打靶’,‘打靶’就把人打死了,日本人太坏了,就想为抗日出点力。”目睹了日本兵的残暴行为后,1944年,年仅15岁的李清连参了军,他说,刚到部队那会儿情绪非常高涨,和战友们练兵练了三个多月,都想出去打仗。在晋北抗日的战场上,李清连受了一次严重的伤。一颗手榴弹的残片从他腿上划过,由于缺少药品,伤口化脓一直养了半年才好。

  1948年,荔北战役打响,李清连所在的西北野战军前往陕西省岐山县战场。也是在这次战役中,李清连腰部受伤致残,老人回忆说,当时条件不好,伤口都生了蛆,后来腰上一个大坑,导致走路不方便。致残后李清连再也没上过战场,随军来到了湟中县。

  1981年,李清连退休,如今老人已经四代同堂。他告诉记者,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晚年很安详。现在自己特别喜爱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只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才会懂得日本侵略军的可恨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李清连幸福地告诉记者:“想起打仗那会儿,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吃啥有啥喝啥有啥,现在确实幸福的很,党对我也很关心。”(作者:张弘靓)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