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创城:让更多群众享受“文明红利”

08.01.2018  20:40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尺。在近期公布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比中,省会西宁荣膺榜单,可喜可贺。

人民满意,人人参与。西宁市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治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让群众享受“文明红利”,促进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落细落小,文明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不少市民会主动弯腰捡起脚下的垃圾;饭馆里,光盘已经成为市民广泛的共识……漫步在西宁的大街小巷,地面干净整洁,交通秩序井然,很多外地人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

“别说外地人,就是我们本地人也想象不到这几年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家住海湖新区的杨正立说,生活在西宁很幸福。

西宁人的幸福、自豪底气十足。2017年35个大中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测评中排名第一。今天,西宁人的文明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医院里,患者、家属有序排队;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妇孺让座;公园绿地中,宠物主人及时清理宠物粪便……

不讲粗话脏话、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共建和谐幸福西宁——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使市民对“西宁是我家,创城靠大家”的理念根植于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西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霞说,全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坚定立场,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努力让创建活动“做的比说的好,看到的比听到的好”,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努力让文明融入百姓生活,渗入城市“肌理”。

全员参与,让更多群众享受“文明红利”

“道路修整了,出行环境好了。”“老旧小区变样了,居住环境好了。”“公交站排队的多了,车上让座的多了,机动车礼让行人的多了。”“车窗抛物少了,随地吐痰少了,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少了。”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源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城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让群众受益。

“群众参与率就是文明满意度。”全市成立了31支市容环境卫生监督队伍,180多名义务监督员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劝导引导工作。在城市窗口地段和重要区域实行严管重罚,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目前,全市成立专业志愿服务组织60多个,登记注册志愿者达16万人。西宁市交警支队支队长韩瑞祥说,每个区都有近百名文明交通志愿者参与日常交通管理,劝导行人走人行道、天桥,严格按信号灯指示通行,指示引导车辆礼让行人。

全员参与背后,是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承诺。实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行动,对全市60条主次干道每周进行夜间清洗,降低扬尘和污染,提高洗扫比例,城市保洁实现由“扫”到“洗”的深层次变革,由“干净”向“清洁”的转型升级。新改建20座垃圾中转站,提高了压缩运转效率和环保水平,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升级改造20座城市公厕,新建20座旅游公厕,开放了一批“星级公厕”。

“文明红利”正惠及越来越多的百姓。还路于民,治理路面摊点“老大难”,政府没有一禁了之,而是提供经营场所,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几年来,对全市240个重点老旧楼院的违章搭建、垃圾死角进行集中整治,并建立分类施策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老旧楼院有人管、有人治。

久久为功,构建长效机制

涵养文明要久久为功。建立完善创建工作领导机制、制定《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核办法》、《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暂行办法》、《西宁市文明单位动态管理办法》……一系列实施方案和政策引导措施逐渐出台让西宁市的创城有了方向、目标,细致入微的工作让西宁的文明水平有了质的升华。

在西宁市的街道、小区、学校,西宁市民文明公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随处可见。新学年刚开学,西宁市南大街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西宁市持续推进“一城抓总、多城联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群众的共同坚守,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汇集正能量。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省市共建,形成良好的共创共享局面。

放眼今日之西宁,道路宽阔平坦、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老旧小区焕发新颜……这些变化缘于西宁市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贯穿始终。(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