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又一闪亮名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和着春天的脚步,又一喜讯从北京传来:西宁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这是西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深刻认识“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的硕果;是以“四个转变”全力推进“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硕果;是我市忠实践行“两个绝对”,以建设幸福西宁为总目标,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硕果。
近一段时间,捷报频频传来!
当全市各族群众还沉浸在创城成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喜悦中时,西宁又荣膺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日前,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全国41个试点城市完成建设任务,正式通过验收。青海省西宁市榜上有名。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青海省水利厅的有力指导;离不开全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全市群众的鼎力支持。
当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变成一条条“彩带”延伸在我们的城市中;当137万平方米景观大水面和湖、渠、库、湿地化身为熠熠生辉的一颗颗“明珠”;当河道两岸的838家小散乱污企业被取缔或责令整改,211处非法采洗砂场关停,湟水河及其支流清澈起来;当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位,106个循环经济项目得到实施,35家涉水工业企业完成深度治理,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率达100%……作为市民我们怎能不为西宁欢呼、为家乡骄傲!
高位推动:全力守护水生态本底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幸福西宁的点睛之笔!
西宁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全市河流水系主要由湟水干流及北川河、南川河、西纳川河等支流构成,水资源总量为13.1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70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和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4和1/20,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千百年来,西宁以河为经纬,以水为纽带,带给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灌溉之利、用水之便、发展之裕。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治理水生态,让市民群众世世代代享有母亲河的生态红利?需要我们确立新的理念,作出新的回答。
基于西宁市的基本水情和市情以及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2013年西宁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我市始终加强党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将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试点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试点工作格局。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亲力亲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同志对水生态工作作出批示21次,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专题研究试点工作,给予全力支持。我市紧盯工作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严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立完善法规体系。出台了《西宁市水资源管理条例》《西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西宁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西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文件30余项,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规划引领方向,谋定而后动。我市立足水生态功能和特色,从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出发。我市高标准制定了《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并圆满完成了13类42项工程任务,完成总投资75.37亿元,在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程有序落地,成效显著。三年多来,已经初步构建起健康优美的(半干旱高原)水生态体系、安全高效的水利用体系、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和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等四大水生态体系,地表水、地下水、中水得到有效利用,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评估验收:交出一张优异答卷
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经过现场技术评估和行政验收两个步骤。
【评审进程】2017年8月3—4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组织成立的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组对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技术评估。经评估,评估组认为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理念先进、布局合理、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特色突出,示范作用明显,实现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整体目标。经现场评议打分,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综合得分为90.56分,符合开展行政验收条件,建议启动行政验收工作。2017年12月19日,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及青海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的行政验收,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验收评价】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西宁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得到有效落实,2016年用水总量为5.65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15;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40%;水土流失治理率累计达到38.08%。超额完成《实施方案》确定的考核指标。
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西宁市城市生态功能整体提升,生物多样性有效增加,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以及西纳川河等均出现条鳅属鱼类;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l264.9平方公里。通过河道治理和水景观建设,河道防洪达标率由65%提高到82.3%,美化了城市居住环境,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构建了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通过同步推进水景观、水文化建设,城市品位得到显著提升、旅游等第三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漂亮!这场水生态文明战役
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绝非“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憧憬才能化为现实。
【市民评价】今天,广大市民眼前:湟水河有着清澈且波光粼粼的大水面、层次分明的绿植,令人陶醉。曾经,湟水河是名副其实的“黄水河”,河道垃圾遍地、臭气熏天。
“近年来,西宁高标准推进“河湖清”建设行动,多措并举保证河湖‘净’‘秀’‘美’。现在的河道,不仅干净、清澈,风景秀美,在功能上也更加为老百姓着想。绿道、公共自行车、健身器材……如今的北川河、南川河、湟水河畔,游人如织、水清岸绿、飞鸟戏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怡情养性的好场所。”说起近年来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看得见的成果,市民小姜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漂亮战役】三年多来,我市打了一场漂亮的水生态战役。
●推动了绿色发展:实施106个循环经济项目,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试点初期分别降低了26.3%和22.2%。完成35家涉水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率达100%。取缔或责令整改小散乱污企业838家,关停211处非法采洗砂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11%,为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提升了城市品质:围绕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实施“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建设行动,确立以“三河六岸”为主体、沟道为拓展、河湖为点缀,点线面有机串联的水生态景观系统,加快建设多巴“4河1湖11沟道”、南川片区“1湖1湿地”的生态格局,在北川片区留出沿北川河15公里绿带和15平方公里生态隔离绿地。加快河、湖、渠、库、湿地连通,打通水系静脉、连通水系毛细血管,形成了以湟水河为“彩带”,湖、渠、库、湿地为“明珠”,彩带明珠交织贯通的区域性大水网系统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遵循“治山、理水、润城”理念,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打造海绵城市。抓好“城市双修”,实施“山—水—城”一体共治。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已完成投资17.8亿元,建成廊体20公里。通过一系列项目实施,一些原来人迹罕至的水域周边土地不断增值,带动了房地产行业和旅游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品质品评明显提升。
●实现为民惠民:投资5.86亿元,彻底解决苦水沟人畜混住、污水横流和泥石流、洪水多发等问题,完成瓦窑沟等34条灾害性沟道治理。实施46项人畜饮水工程,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26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7个,解决了农村16.37万人“吃保障水”和“吃优质水”问题,实施三县12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安排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1.01亿元,重点开展北川地下水源地、黑泉水库和丹麻寺水源地等环境综合整治及规范化建设项目,进一步保障全市供水安全。
水生态硕果累累,百姓有话说
【市民看河长制】“河长制实现了湟水河西宁段干流、支流的全覆盖,一把手亲自挂帅,避免了过去多头管理的弊端,责任更加明确,形成了河道治理合力。”
●成绩:我市于2015年11月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2017年5月成立西宁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共设各级河长953名,建立了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各级河长细化分解“责任田”,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分别巡河28次、32次。制定实施《西宁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在按要求将湟水河(西宁段)、北川河、南川河及其他支流共计65条河流纳入管理的同时,将3座大中型水库、18处万亩灌区、4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1处重要湿地也一并纳入管理,实现了涉水区域的全覆盖。
【市民说水环境】“南川河畔不仅有麒麟湾公园、黄河路小游园,现在还在建设长青园,环境越来越好。每天晚上,我都会到麒麟湾散散步,碧绿的河水、两岸绿油油的垂柳;夕阳照在河水上,水面上一片波光粼粼;跳广场舞的大妈,跑来跑去嬉戏打闹的孩子。这些画面,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洋溢出的幸福的味道。”
●成绩:坚持深度治理与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相结合,投资4.3亿元实施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和景观提升工程,全线河道疏浚近30万立方米,形成14级近30万平方米连续蓄积的水面,统筹实施绿道建设、绿化提升、夜景亮化等工程,基本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河道治理113公里,形成景观水面137万平方米,初步打造了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营造出“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水生态风貌。
【市民说水生态修复】“我是一名河道清理员,每天除了要打捞河面上漂浮的树叶、垃圾等,还要清理水下的水藻和沉淀下去的垃圾,有时候还能捞到一些螺、贝等生物,个头都不小,可稀奇哩!这也说明这里的水质越来越好了,生态环境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成绩:采取生物、农耕、工程等措施,协调推进干流治理与支流、河道治理,在西纳川河、黑林河、小南川河等流域和火烧沟、水草沟等沟道以及海子沟等重点区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共治理小流域144条、水土流失面积1339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入河泥沙168万吨。利用远程信息监控技术,24小时监控全市45座小水电站生态基流保障情况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摄影:黎晓刚
大胆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西宁模式
以湟水河为“彩带”,湖、渠、库、湿地为“明珠”,构建起彩带明珠交织贯通的区域性大水网系统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
在西宁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市大胆创新,构建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保护格局,不仅为青海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全国西北半干旱高原缺水型地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探索一: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思路。针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参与式、融合式小流域治理修复模式,通过采取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将小流域治理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将小流域打造成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显著、服务功能完善的片区。今天的卡阳、花海边麻沟已成为全省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典范,为高寒地区城乡建设树立了集水土保持、防洪安全、生物修复和民生改善于一体的小流域治理典范,走出了一条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
探索二:探索城市河道治理新方式。根据西宁市河流源短流急的特点,积极探索形成“沟道治理、绿地建设、土地整理、功能培育”的城市型河道综合治理模式,打造城市沟谷型景观和开放生态型绿廊。以“三河六岸”为轴心,实施了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提升改造工程、北川河生态治理工程、南川河生态治理及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将湿地、护岸、湖泊、河滩、水景观等有机融入水生态环境建设,湟水河河道治理自然化、水体处理自净化、绿地建设生态化的河道治理成效已初步显现。
探索三:探索科技创新与引领作用。注重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山洪预警等信息化技术及流域综合治理新技术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索出众多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工程技术,如通过研究高寒区域湿地系统修复技术,完成了《西宁地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研究》;改变以往传统的堤岸硬化治理模式,采用“格宾挡墙”“雷诺护垫”等生态护坡、护岸,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