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宁政办〔2015〕15号)

11.02.2015  13:37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王予波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政府工作报告》连同计划、财政报告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2月4日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3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王予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战略任务,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迎着困难前行,不断开拓创新,奋力打造经济、生态、民生“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2014年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077.1亿元和1176.6亿元,增长13.5%和27.1%。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9亿元,增长25%,全市总财力突破260亿元。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2.8%,为近年来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生产总值、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的辐射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质量效益稳中有优。 实现一产增加值37.8亿元、增长5.4%,二产增加值560.7亿元、增长16.7%,三产增加值478.6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比例为3.5:52.1:44.4。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14.1个百分点,比例由上年的17.7:82.3调整为22.3:77.7。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首次过半,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4.5%。产业结构调整呈现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民生水平稳中有升。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97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大关,达到21291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3.17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2.98%,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9万人(次),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兑现,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城乡居民。

  一是锐意推进改革,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加强劲。 以改革开放高地来定位、求作为,坚持从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改起,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改革效应不断显现。 针对 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繁的实际,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共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29项,市级审批事项由原来的342项减少到130项,审批事项在西北省会城市最少。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近200个工作日缩短到44个工作日。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实施了工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针对 培育市场主体的需要,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1万余家,比上年增长2万余家,其中,全年新登记各类企业6222户,注册资本423亿元,分别增长76%和398%,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针对 促进投资多元化的需要,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投资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8%,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针对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前完成52.5万农业人口转户工作,全市城镇人口比例达72.3%,城镇化稳步推进。 针对 促进对外开放的需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服务“青洽会”、举办“城洽会”,签约项目和金额实现双丰收。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缔结3对国际友好合作城市。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我市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成功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西宁,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30%,再创历史新高。

  二是着力优化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提速。 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下功夫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努力推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着力 推进现代农业增量提质。统筹加强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经营组织培育。持续实施“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行动,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蔬菜自给率有新提升。 着力 推进工业经济加快转型。针对市场需求不足、工业产品价格回落、企业亏损面扩大等困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下行压力。依托园区优化工业结构,深入推进两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建设,完成工业投资47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工业增加值增长17.3%。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大关,同比增长40.1%。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稳增长,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步,全年技工贸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了20%以上增幅,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度有新提升。 着力 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建国综合商务区、鲁沙尔文化旅游融合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0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1.1%。“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9亿元,增长13.3%,人均消费接近两万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建成一批本土电子商务平台。 着力 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清凉西宁”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43.3万人(次),增长10.4%,实现旅游总收入126.8亿元,增长25.9%。

  三是全力保护生态,宜居舒适环境更加彰显。 落实“生态保护第一”要求,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力度治气。 投入资金近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认真开展拉网式大检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112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查封取缔215户扬尘污染严重的煤炭经营户。淘汰报废黄标车1.65万辆,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年度淘汰任务。开展禁煤区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煤锅炉“清零”行动,治理改造974蒸吨燃煤锅炉,煤改气工作在全国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城市中处于领先。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2.8%,较上年提高12.25个百分点,PM10浓度下降26.8%,在西北省会城市中下降幅度最大。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北省会城市先进水平。 多措并举治水。 推进湟水河(西宁段)污染治理,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河道非法采洗砂场全部关闭。启动实施总投资15.4亿元的西宁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投资2.31亿元建成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投资2.27亿元建成16.2公里城市排水箱涵,投资1.44亿元的再生水项目全面投入运营,湟水河水质整体趋于好转。全面实施北川河核心区综合治理工程,泄洪河道通水,景观水系内河工程六大湖面完成90%的工程量。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划定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重点监管。 全力以赴增绿。 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重点林业工程造林34.5万亩,“四边”绿化7万亩,新增园林绿地194公顷。制定出台《西宁北山美丽园永久性绿地管理办法》,6000亩绿化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提前一年完成创森25项核心指标,为西宁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重实效减排。 加大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加快推进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污染设施提标改造,对污染严重、能耗高的企业进行关、停、改措施,实施了电解铝变频技术应用、铁合金余热发电等一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在4.9%以内,为近年来最好成效。

  四是注重建管并举,城市载体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重要抓手,重规划,抓管理,强基础。 强化规划管理。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加强西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编制完成了《东部城市群西宁都市区战略规划》、《西宁新区总体规划》及九个片区控制性详规等规划,主城区控规编制总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结合城市精细化建设与管理,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投放电召出租150辆,优化城乡公交线路46条。加强重点路段、重点时段交通秩序整治,进一步规范出租车营运和停车场管理。 加大投资建设。 建国以来西宁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市政工程西宁火车站改造历时5年,在全市各有关方面的艰苦努力、不懈奋斗和各族群众的支持中建成运行,西宁进入了高铁时代, 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功不可没! 围绕东部城市群、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教育卫生等领域,实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90项,完成投资347.65亿元。中心广场北扩、南川河综合治理、海湖新区商业核心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投资1.3亿元实施了打通断头路、建设人行过街天桥等39项畅通交通工程项目。城市亮化水平有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投资254.2亿元,增长57.5%,实现了高速增长。 开展环境整治。 大力推进重点片区征地拆迁工作,依法完成拆迁29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42.7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渣土运输车辆管理走在西北省会城市前列。以“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城镇”建设项目顺利推进,58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五是高度关注民生,人民生活福祉更加增进。 全年民生支出突破200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有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狠抓就业创业。 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建成投用20家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2500人,创业带动就业8059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950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73万人。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90.2%。 狠抓民生保障。 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28亿元,增长23.8%。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城乡低保有进有退、动态管理,为困难群众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3亿元。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继续扩大保险覆盖面,推行农村幸福院建设,市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筹集17.7亿元资金助推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779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157户、农村奖励性住房10021户,为住房困难群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9924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为近年来最大,走在了全省前列。 狠抓社会事业。 教育财政支出达34.5亿元,增长12.4%。推行“阳光招生”及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体现。投资19.7亿元,大力实施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等190个项目,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办运行。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财政支出18.3亿元,增长14.4%。深入推进医改,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50元,医保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加快推进重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升。 狠抓物价稳控。 抓好农副产品平价销售网点、平价商店和肉菜直通车建设,加大蔬菜调运储备。继续实行批零差率控制、政府补贴、重点户培育、早市最高限价、群众义务监督员等制度,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有效抑制了物价涨幅。 狠抓扶贫攻坚。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因地制宜支持贫困农牧民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实施43个贫困村易地搬迁、86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减少贫困人口5.2万人。 狠抓公共安全。 扎实开展法治西宁、平安西宁、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强化“大安全”工作理念,统筹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等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及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隐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市刑事案件等破案率有新提升。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三基”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狠抓作风转变,各级干部群众立场、群众观念、群众感情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扩大政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不断提高政府决策和行政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15件。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气象、工青妇、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回顾2014年,每项工作都凝聚了汗水和奋斗,每个数字都体现了为民情怀和发展豪情。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祉永无止境;按规律抓发展至关重要;敢担当抓落实不可懈怠。过去一年工作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与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驻宁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宁企业,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宁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特殊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任务艰巨;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水源地保护责任重、压力大,建设生态西宁任务艰巨;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治理交通拥堵、违章建设、市容环境仍需继续努力,城市承载力亟待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任务艰巨;财政增收压力大,民生改善刚性支出多,扶贫攻坚精准推进,不断提升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任务艰巨。此外,行政不作为、慢作为、虚作为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干部执行力、落实力需要继续提升。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二、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诸多趋势性变化,矛盾和问题更加显现,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不断创造政府工作的新业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及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多措并举稳增长,全力以赴调结构,坚定不移抓改革,更加重视促创新,加大力度惠民生,着力推进市场化、生态化、法治化、人文化、精细化,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0%以上。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市发展基数明显增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个目标,存在很大的难度,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要付出艰苦努力。这个预期目标,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工作的要求,综合考虑了现阶段我市经济增长潜力和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这些指标都是预期性、指导性的,我们将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本着总体保持稳定、个别适度调整的原则,对“十二五”规划目标进行了合理调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由14%调整为1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由12.5%调整为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由15%调整为14%。

  做好今年工作,我们将注重把握四个关键。 一是牢牢把握稳增长这个总前提。 稳增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前提。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合理的增长速度,就很难为稳就业、增收入提供支撑,就没有民生改善。我们不追求不可持续的高增长,但决不能让增长滑出应有底线,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牢牢把握保护生态这个新要求。 生态保护第一”是我市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我们有责任珍惜和保护好城乡生态。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守住生态红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减少生产生活中的各类污染,增加更多的生态公共产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人的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投资、服务人民。 三是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个动力源。 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政策引导下,争当改革创新高地,发挥市场力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让市场主体在创新创造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牢牢把握民生福祉这个落脚点。 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民谋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集中财力、物力全心全意办好上学、就医、住房、社保、扶贫、公交、文体、养老、安全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让群众更少点怨言,更多些满意,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三、2015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我们将围绕“投资、转型、生态、城镇、服务、民生、改革、法治”八个关键词,着力做好八项工作。

  (一)投资是我们的重要支撑,要毫不松懈、优化结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依托项目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深入挖掘投资潜力,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

   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 加强项目动态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的策划储备、联合审批、跟踪服务、大督查等工作推进机制。认真做好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西宁轨道交通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完成火车站综合改造项目后续工程,强力推进中心广场北扩、北川片区开发建设、南川片区改造等项目进程,加快完善提升海湖新区,加快规划建设多巴新区。引导房地产及住宅建设合理投资、消费,实施万达广场、城北国际村等建设项目,实现房地产项目投资250亿元以上。

   突出项目多元化投资。 围绕“三区”战略、产业发展、城中村和危旧房片区改造等重点领域,着力谋划一批调结构、促转型的大项目。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领域。加快完善创新招商机制,加强与省外企业的沟通衔接,认真开展194项961亿元筛选储备项目定向招商工作,继续筹办好“城洽会”,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0亿元以上。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引和撬动更多的民间及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创新融资方式,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推动政府性融资平台企业化经营,在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等融资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力争全市重点项目融资达到150亿元以上。

  今年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观大势、谋大事,集中各方面智慧,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近期和长远、速度与质量、开放与开发的关系,合理设置目标指标体系,认真研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重点。

  (二)转型是我们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提质增效,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把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作为主攻方向,注重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构建质量好、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把工业作为调结构的主战场,突出项目、融资、服务等关键环节,千方百计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力争工业投资高于上年并有较大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支持开发区向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特色化工、生物医药、藏毯绒纺等产业集群,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甘河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抓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在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继续加大投入,实施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施集中连片温室改造提升项目,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在蔬菜生产提质增效、优化结构上下功夫,提高冬春季蔬菜生产供给能力。加快发展以饲草为基础的生态畜牧业,新建规模养殖基地45个。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00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抓好湟中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整县推进工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

  力推服务业提速发展。 巩固和扩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业态,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水井巷中央商务区、绿地中心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进程。紧紧抓住西宁火车站投入运行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推动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不断完善覆盖全省、连接全国的现代速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和引导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网上销售。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宽带乡村”等重点工程。扎实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好塔尔寺大景区建设、丹噶尔古城二期开发等重点项目,积极开发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精心打造“清凉西宁”旅游品牌,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抓好80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在储能电池、轻金属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品等产业实施科技攻关。深入实施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开发区各园区科技创业园、孵化器和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及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三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和城东清真产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步伐,确保小微企业户数增长25%。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着力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适用人才。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尊重创业者、支持创新者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生态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要坚守底线、肩扛责任,推动生态西宁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让西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全力以赴抓创模攻坚,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完成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燃煤锅炉改造,完成8000辆黄标车淘汰任务。从严控制拆迁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低碳环保施工,加强机动车尾气和重点企业污染治理,特别是加快甘河工业园区环保治理项目实施步伐。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进一步加强煤炭市场管理,降低煤烟排放,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工业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清洁生产、废气废渣再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力争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鼓励居民绿色低碳、简约适度消费。

  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植树造林对于建设生态西宁至关重要。扎实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33.39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南北山2.3万亩低效林改造。继续推进城区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小游园建设,城区新增园林绿化6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持续不断为生态西宁增绿增美。认真开展好大通、湟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工作。集中连片推进旅游景区、重点干线、中心城镇等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城乡净化、美化、秩序化水平。

  持续实施“清水入城”工程。 深入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巩固湟水河污染治理成果,开展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启动西川生态区域规划编制,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面完成北川河生态河道治理,加快南川河、西川河景观美化亮化,打造“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启动实施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程,实施好北川、海湖、宁湖等6000亩三大湿地建设,全面开展全国水生态城市试点工作,抓好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四)城镇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要以人为本、精细管理,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融合,高起点规划城市,高水平建设城市,高效能管理城市,促进人口和产业集约集聚,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内在品位。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和建设引领作用,认真开展拓展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科学编制《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城市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市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等重点规划。争取并启动实施国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加大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重点实施城市地下管线网络智能化建设、城市绿道、供热燃气、四区小城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产城融合,以业兴城、以城促业,将开发区各园区建成功能性城区。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及新片区建设,实施小桥、杨家巷、北山市场等重点片区开发改造项目。继续加大拆违打非工作力度,有序推进沈家寨、小桥、门源路、曹家寨等重点片区征地拆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户外广告、餐厨垃圾、占道经营等专项治理工作,保持市容和环境卫生长治常洁。年内建成城区百公里自行车绿廊,着力营造绿意盎然的出行环境。

   强化城乡基础建设。 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集中,加强区域统筹,争取将一批重点建制镇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结合三县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继续推进“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大通塔尔、湟中上新庄、湟源大华等12个重点城镇、70个高原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精心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做好农村绿化工作。新建农村道路230公里,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

  改善交通出行环境。 支持境内京藏高速路建设。通过改革路权,充分利用南北高速路,加快建成内成网络外成环的城区路网,修建西城大街、峡口路与南北高速的连接线。加快世行贷款城市交通项目、湟水路高架、五四西路西延段等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全面优化公交线网,分批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和客运枢纽,启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引进电动公交运营,推进定制公交、交通高峰期区间公交运行,探索智能交通建设,保障市民出行需求。进一步规范出租车运营市场秩序,建立打击“黑车”长效机制。研究和建立智能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停车场管理和服务水平,缓解“停车难”问题。

   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快三县工业园发展,推进特色产业聚集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大县域经济财政支持力度,在市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三县产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统筹引导市区物流、建材、牲畜屠宰等市场向三县适合区域转移,促进城区与县域文化、旅游、商贸、房地产、金融等联动融合发展。

  (五)公共服务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要补短板、促公平,推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便民惠民,继续完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更加注重教育利民。 教育既为兴市富民奠基,也为每个人的梦想和幸福奠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教育方面的投入,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投资15.1亿元实施88项教育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三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空间布局。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规范学前教育,提升特色化办学水平。抓好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运行,进一步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

  更加注重医疗便民。 加快海湖医院、市一医院北川分院、市二医院儿童诊疗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积极推进紧密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断加强医技人员能力培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满足基层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发挥红十字会的作用。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护理、康复理疗、保健养生等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妥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确保惠民生育政策落到实处。

  更加注重文体惠民。 以全域视角审视和建设城乡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抓好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挖掘和弘扬地域、民俗文化。创新和提升文化产业,加快河湟民间文化展示中心、藏文化博物馆二期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合作,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广播电视、影视制作等新业态。组织开展“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季”等重点群众文化活动,办好国际徒步节、国际舞蹈节暨“荷花奖”舞蹈大赛等重大文体活动,倡导全民阅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城乡社区群众性文体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低收费开放,让广大群众人人享受运动、人人拥有健康。

  更加注重社会治理。 加快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创建步伐,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从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继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新建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抓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不断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青妇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全力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六)民生是我们的为政之本,要关切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让我们的老百姓生活的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扩大就业创业。 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积极落实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不低于87%。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努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加快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型社区建设,加大创业贷款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努力让每一位城乡群众创业有路、就业有岗、实现梦想有机会!

  完善社会保障。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要求,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基础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规范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真正把保障和救助资金用于救急、济困、解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40000套、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农村奖励性住房8000户,基本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支持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实施养老服务示范基地项目,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力度,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稳控市场物价。 坚持建基地、抓流通、管市场并举,继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建设公益性质的标准化农贸市场、直销肉菜店及中小型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充分发挥平价商店稳价惠民作用,推进蔬菜直销车进社区工作。加大农超对接工作力度,做好蔬菜、肉类储备调运,确保重要商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强化精准扶贫。 拓宽产业扶贫,建设一批特色化、专业化产业扶贫基地,完成整村推进项目32个,实施17个村易地搬迁,力争减少贫困人口5.1万人。更加注重智力扶贫,实施职业教育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技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决不让贫困一代一代传下去!

  (七)改革是我们的最大红利,要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使各项改革举措转化为发展动力。 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继续落实好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汇聚起支持改革的正能量,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使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激发。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下大气力推动政府自我革命,继续取消下放一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到位,力争做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加大“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执行力度。积极稳妥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是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新一轮民营经济倍增计划,着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国有资本和交叉持股,加快建成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及早运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纳入中心交易。全面推进科技项目投入机制改革,实行科技项目分类投入和管理。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县以上政府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完整政府预算体系。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拓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加快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全面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四是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新一轮医改试点重点任务,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医疗、医药、医保及支付方式等相关改革。抓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启动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区域教育联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文化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紧紧抓住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强国内外友城合作,充分利用各种重大经贸文化平台,推动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力争进出口总额再有较大增长。

  (八)为民是我们的履职之要,要顺应人民新期待、恪尽职守,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人民性思维,强化群众立场、观点和感情,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环境、改进作风,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亲民政府、廉洁政府。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 把依法行政作为基本准则,做到心中有党。坚持在市委领导下工作,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自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评估等制度。做好信访工作。加强“三基”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问责,提高依法办事水平,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监督政府。

  始终坚持务实高效。 把务实高效作为行政追求,做到心中有责。树立正确政绩观,难事险事敢于担当,大事要事立说立行,崇尚实干,少说多做,低调务实。心态稳定、干劲稳健、工作稳妥,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要民生、重要工作列出责任清单,一抓到底,切实落实。坚决做到履行职责不打折扣、兑现承诺不打折扣、服务人民不打折扣!

  始终坚持亲民为民。 把人民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做到心中有民。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有损群众利益的做法都坚决防止和纠正,任何时候都做到不与民争利。尊重规律,顺应形势,把握优势,抓住要事,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正做到决策部署依民而定、办法措施应民而出、工程设施为民而建,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廉洁从政。 把廉洁自律作为立身之本,做到心中有戒。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遵守“三严三实”,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21条措施和市委市政府15条措施,从严治政,坚决纠正“四风”。对违法违纪案件有一件查一件,决不搞下不为例,以政府勤政廉政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宏伟的蓝图激励着我们,群众的期盼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西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5年2月3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上的大政方针和总体部署,自加压力,负重前行,通过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力促进就业,有效调控市场物价,着力改善民生等综合措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态势。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 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出台新举措,强化政策协同,注重精准发力,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多项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1亿元,增长1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6.6亿元,增长27.1%。农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97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1元,增长9.5%。积极应对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因素影响,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9亿元,增长25%。物价稳控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2.8%。

  (二)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始终坚持以改革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取消调整下放合并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29项,行政审批事项由342项减至130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工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涉企收费清单。推进项目并联审批,项目审批时限缩短到44个工作日。深入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精简前置审批事项。全年新登记各类企业6222户,增长76%。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民营企业户数达18492户,提前完成民营经济倍增计划任务。在社会保障服务类等11个领域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成52.5万农业人口转户,全市城镇人口比率达72.3%。

     (三)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作为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37.8亿元、560.7亿元、478.6亿元,分别增长5.4%、16.7%、9.7%,三次产业比为3.5:52.1:44.4。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继续呈现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的态势。实现工业增加值476.9亿元,增长17.3%。规模以上轻工业占比为22.3%,较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园区支撑作用明显.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67.1%,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淘汰铁合金、水泥等落后产能26万吨。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迅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9亿元,增长13.3%。会展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规模以上展会20个,展览面积39.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5%、19.7%。旅游业不断升温,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43.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8亿元,分别增长10.4%、25.9%。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30%。“青洽会”、“城洽会”共签约项目128项,签约金额806亿元。农牧业生产平稳。围绕建设西宁高原都市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作物种植面积183.3万亩,粮食产量23.3万吨、油料产量9.1万吨、蔬菜产量78万吨、肉类产量7.5万吨、奶类产量14.9万吨、禽蛋产量1.1万吨。新建和改造设施温棚3552栋、新建畜棚4000栋、各类规模养殖基地58个,创建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8000亩。

  (四)更加注重项目管理,投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紧盯国家和省上调控的重点领域和投向,强化部门地方协同,共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专项建设资金45.2亿元。同时进一步放大东部城市群建设扶持资金效益,整合资金74.6亿元,全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园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严格落实重点建设项目ABC分类管理制度。全年实施项目757项,其中,216项AB类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累计完成投资548亿元。中心广场北扩、南川河综合治理、海湖新区核心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坚持银行信贷和市场融资两手抓,发布了《西宁市2014-2015年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示范项目指南》,成功发行中期票据25亿元,全年AB类重点项目融资到位资金150亿元。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全年贷款余额达到3328.2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的79.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产、三产投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01.1亿元,增长22.8%,占全市投资的51.1%;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4.2亿元,增长57.5%,占比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首次超越房地产投资规模;民间投资完成682.6亿元,增长27.1%,占全市投资的58%,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实施112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改造燃煤锅炉974蒸吨,查封取缔扬尘污染严重的非法煤炭经营户215户,淘汰报废黄标车1.65万辆。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责任追究制度,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优良率达72.8%,较上年提高12.25个百分点。推进湟水河(西宁段)污染治理,关闭非法采洗砂场,加快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扩能提标改造,全面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湟水河水质整体趋于好转。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划定的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重点监管。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成三北、天保等重点林业工程造林34.5万亩,“四边”绿化7万亩,南北山绿化工程苗木补植110万株,新增园林绿地194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创森25项核心指标提前一年达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缔关停污染严重、违法经营企业167家,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指标全部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六)坚持民生改善优先,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持续加大民生改善政策落实力度,全年民生支出20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9%。全面完成6大类38项民生实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创业孵化基地20家,带动就业8059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9500万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9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狠抓民生保障,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为困难群众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3亿元。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行农村幸福院建设,实现市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投资17.7亿元全力助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47790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157户、农村奖励性住房10021户,为住房困难群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9924万元。深入推进医改工作,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全市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9.8%和99.6%。投入18.3亿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城乡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资金,西宁市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550元。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投资19.7亿元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等190个项目。成功组建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多措并举加强物价调控力度。狠抓价格监管和农副产品平价销售网点建设,完成30家平价商店建设和35辆农副产品直销车投放工作。继续实行批零差率控制和政府补贴。积极与产地进行产销对接,共调运储备蔬菜、禽蛋和肉类14.3万吨。启动政府平价粮油投放工作,累计投放1381.5万公斤。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43个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86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减少贫困人口5.2万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各类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七)科学规划城乡建设,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以规划为引领,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完成东部城市群西宁都市区战略规划、西宁新区总体规划等编制工作,主城区控规编制总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西宁火车站投入使用,兰新高铁开通运行,西宁正式迈入高铁时代。积极拓展中心城市设施向外辐射,大力完善路网结构,民和路(桥)、贵南路(桥)、果洛路东延段、柴达木路西延段等道路工程顺利完工。投资1.3亿元实施39项畅通交通建设项目。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为1111辆公交车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投放运营电召出租车150辆,对46条城乡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开展拆违打非专项行动。推进毛胜寺、东关、沈家寨等重点片区征地拆迁工作,完成拆迁29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42.7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美丽城镇”建设进展顺利,58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开展建筑垃圾处置、占道经营等12个专项整治活动,完成61栋楼体、3座桥梁和湟水河北岸的景观亮化工作,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 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支撑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转型调整中新动力、新增长点培育亟待加强。 二是 在市场需求放缓、经营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三是 输入性涨价、资源性产品政策性调价等不利因素较多,稳控物价工作任务繁重。 四是 建设资金瓶颈制约较大,市场化融资渠道不多。 五是 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在解决市民关心的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问题上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和谋划“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的关键之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1.5%(工业增长12.5%),三产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0%以上。

    2015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上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围绕上述预期目标,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兼顾,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发挥各项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性。 一是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许可,清理规范企业投资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及“三证合一”。建成西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公共资源进场交易。稳步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内容。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大城管”体制。 二是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制定新一轮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培育和繁荣市场主体。加快搭建创业园区市级融资平台,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资本,鼓励更多的自然人及社会组织成为市场主体。 三是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中期规划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加大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力度。积极推进税制改革,继续实施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大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四是 抓好生态领域改革。制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五是 深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相关改革。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措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六是 深化民生保障领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体系建设和药物招采及配送机制,继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抓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启动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区域教育联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二)着力加强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进一步增强发展稳定性。 一是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继续坚持投资拉动增长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把有效带动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劳务收入作为投资拉动的主要着力点,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7亿元。把握资金重点投向,找准地方实际与国家政策的结合点,紧跟国家推进“七大工程”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快开展项目梳理工作,积极汇报衔接省上相关部门,争取纳入国家重大工程。力争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着力推进双快工程、年产25万吨铝镁合金及型材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以加快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乡体系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充分发挥新区建设对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作用,全面推进多巴新城和“三川”建设步伐,加快西川新城建设准备工作。 二是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展新型消费模式,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与文化消费的融合。研究出台西宁市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开展西宁市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研究工作,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宽带乡村”等重点工程。加大重点商圈建设力度,抓好新华联、万达广场等综合体建设。引进大润发、红星·美凯龙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入驻,提高商业品质和档次。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畅通农副产品绿色流通渠道。进一步完善海湖新区配套设施,提高居民入住率,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加强城市物流企业、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推广连锁、直供、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落实国家、省上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餐饮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大众餐饮。 三是 提升资金筹措能力。全力争取国家、省上专项资金,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直接投入等多种手段,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效应。不断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力争全市重点项目融资达15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市级一、二、三产业融资平台扩大效应,以政府各注入1亿元资本金,支持新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在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示范项目,以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强化产业链招商,推进以企招商,拓宽招商引资合作信息渠道,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0亿元以上。继续做好国外优惠贷款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着力推进利用世行贷款西宁城市交通、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进程。

     (三)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协同性。 一是 提升一产,全力推进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00家。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露地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建设,有效提高供给率和冬春季自给率;新建和提升改造设施温棚2500栋、农区畜棚4000栋,建设45个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 二是 优化二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举,全力把西宁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中西部地区特色总部基地、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产业项目支撑核心,推动2个千亿元和3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南川工业园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以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5568”工程,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抓好储能电池、轻金属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品等产业的科技攻关,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各区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一批优势产业,以规划带动相关企业集聚。 三是 升级三产,推进13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成“三规合一”工作。利用好三产融资平台资金,以贴息、补助等形式切实扶持好能落地的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城北汽车交易服务中心、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多巴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区等集聚区项目。扎实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精心打造“清凉西宁”旅游避暑品牌,加快实施塔尔寺大景区、丹噶尔古城开发二期等项目,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消费新热点。培育实力展会和会展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西宁市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国家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创建进程,推进北川工业物流园、多巴综合物流园建设,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一是 不断强化城市承载功能。以“创城”为契机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区能源、水利、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改造。严格实施《西宁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网络智能化建设。积极创建“公交都市”,加快畅通交通工程、公交场站和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做好公铁立交湟水路高架、五四西路西延、西塔改线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门源路、曹家寨、东关清真大寺、北山市场等片区开发改造工作,不断完善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 二是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好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坚持“以市定标”,结合三县各自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三县重点城镇和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着力提升重点城镇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大通塔尔、湟中上新庄美丽城镇和70个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人口向重点城镇转移。强化资本和要素聚集,增强三县发展内生动力。 三是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力推进三县新型工业化水平。市县合力支持加快发展大通北川工业园、湟中上新庄工业园、湟源大华工业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 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抓好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城镇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奠定基础。统筹引导市区物流、建材、牲畜屠宰等市场向三县转移,积极促进市县文化旅游、商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连锁融合发展,提升城镇载体服务功能。

  (五)着力推进生态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是 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全力推进“创模”工作。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为抓手,促进形成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甘河工业园区环保治理项目实施步伐,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力争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抓好水泥、铁合金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 二是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北川河综合治理开发、南北山三期绿化、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力抓好西纳川水库、北山美丽园建设,完成33.39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南北山2.3万亩低效林改造。继续推进城区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小游园建设,城区新增园林绿化6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持续推进“清水入城”工程,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城区湿地资源建设和保护,启动实施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工程。全面开展全国水生态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抓好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三是 加快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继续实施扬尘污染严控管理,有效控制城市颗粒物污染,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全面完成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煤锅炉改造,继续做好淘汰报废“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工作,从严控制拆迁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六)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和谐性。 一是 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援助及创业扶持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二是 强化社会保障。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继续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体补贴力度。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规范和促进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40000套。 四是 加快农村民生建设。积极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80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2000户。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新建农村道路230公里,持续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五是 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三期教育布局调整及中小学标准化、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等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健康西宁”建设,加快实施市一医院北川分院、市二医院儿童诊疗中心等项目。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六是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围绕创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积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展示馆、西宁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继续重点打造“清凉西宁·国际徒步节”等品牌赛事,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七是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7个村易地扶贫搬迁、32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力争减少贫困人口5.1万人。 八是 切实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加强生产、流通、市场三项建设,保障重要商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发挥好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作用。积极做好政府平价粮油投放和监管工作。加强民生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流通秩序。 九是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加快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认真排查和消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校园(车)安全等各类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防观念,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和“双拥”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各位代表,2015年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下,强化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攻坚意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奋力前行,不断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建设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而不懈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迈出有力步伐,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

 

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指   标

2014年计划(%)

2013年

2014年

2015年预期(%)

完成值

增速(%)

完成值

增速(%)

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5

978.5

14.1

1077.14

13.5

10

其中:第一产业

5

36.1

5.1

37.75

5.4

5

第二产业

15

514.5

18

560.73

16.7

11.5

工业

16

440.8

18.3

476.85

17.3

12.5

第三产业

11

427.9

9.7

478.66

9.7

9

二、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5

925.4

32.1

1176.61

27.1

17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65.07

15

412.86

13.3

12

四、居民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

19444

10.3

21290.6

9.5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5

9004

15.4

10097.4

12.1

12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8

3.8

 

2.8

 

省定目标以内

六、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3.15

 

3.17

 

2.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以内

3.04

 

2.98

 

3以内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

35

40

 

41.99

 

35

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5

67.1

22.5

83.88

25

10

八、旅游总收入(亿元)

23

100.8

34

126.83

25.9

22

九、人口自然增长率(‰)

8

 

 

7.73

 

8以内

十、节能减排

省定目标以内

省定目标以内

 

省定目标以内

 

省定目标以内

十一、空气质量优良率(%)

65以上

60.55

 

72.8

 

70以上

西宁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

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书面)

 

——2015年2月3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西宁市财政局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财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着力抓收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推改革、促创新,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财政预算执行良好,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81,282万元,为预算的111.1%,增长14.1%。其中:中央和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42,461万元,为预算的115.2%,增长5.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38,821万元,为预算的108.7%,增长25%,增收167,683万元。

  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485,365万元,为预算的98.6%,增长19.7%,增支409,667万元。主要支出分类是:公共安全支出96,161万元,增长8.7%;教育支出345,903万元,增长12.4%;科学技术支出18,641万元,增长1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3,719万元,下降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0,837万元,增长23.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83,648万元,增长14.4%;节能环保支出150,722万元,下降29.7%;城乡社区支出326,101万元,增长28%;农林水支出281,520万元,增长12.8%;交通运输支出102,393万元,下降14.0%;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19,505万元,增长31.4%;住房保障支出191,623万元,增长3.8倍。文化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上级专项补助减少。

  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结果,全市总财力2,600,333万元,增长18.1%。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8,8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23,263万元,上年结余43,149万元,调入资金16,50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8,600万元。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85,365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3,1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51,868万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35,968万元,全市净结余15,900万元,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71,602万元,为预算的105.3%,增长21%。

  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46,982万元,为预算的97.4%,增长35.8%。主要支出分类是:公共安全支出56,649万元,增长10.6%;教育支出100,078万元,增长3.5%;科学技术支出5,797万元,增长17.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456万元,增长2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9,480万元,增长25.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4,543万元,增长28.3%;节能环保支出65,285万元,下降6.3%;城乡社区支出174,917万元,增长81.4%;农林水支出26,405万元,下降10.1%;交通运输支出90,833万元,增长46.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01,426万元,增长2.3倍;住房保障支出52,127万元,增长4.1倍。市本级节能环保和农林水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上级专项补助减少及农林水上级专项补助直接列区(县)支出。

  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结果,市本级总财力898,245万元,增长25.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60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35,29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23,263万元,市对区县补助1,087,967万元),上年结余21,347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0,000万元。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46,982万元,专项上解支出-1,192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0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5,455万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22,559万元,市本级净结余2,896万元,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关于市本级新增财力安排情况的说明。2014年市本级在年度执行中新增财力25,118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13,602万元,上级转移支付补助等增加11,516万元。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本级新增财力全部安排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93,812万元,为预算的143.3%,增长59.7%;基金预算支出完成697,403万元,为预算的88.3%,增长55.3%。执行结果,全市基金滚存结余91,963万元。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94,628万元,为预算的134.8%,增长66.6%;基金预算支出完成489,876万元,为预算的89.1%,增长67.4%。执行结果,市本级基金滚存结余60,018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 始终坚持把组织收入摆在工作首位,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全力确保财力稳定增长。面对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效益下滑的不利形势,坚持“放水养鱼”,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培植壮大财源。认真分析经济运行形势,依法加强征管,加大欠税清缴,全年实现税收收入77.1亿元,增长29.1%,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了91.9%。巩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成果,强化财政票据源头管控,严格“以票控收、票款同行”,全年实现非税收入6.8亿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着力做大财力总量,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17.5亿元,增长22%。全市总财力突破26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是 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创新投入方式,全力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扶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推进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效联动。统筹东部城市群省级专项补助和市级存量资金5亿元,组建市级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扶持三县融资平台做大做强。落实中小微企业风险池贷款1.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规模达到1.2亿元。改革财政投入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资金实行后补助试点,在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试点推进有偿扶持方式改革。认真落实“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减负政策,制定“营改增”过渡期财政扶持政策,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年减免税收21.6亿元。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争取各类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1.6亿元。全力支持湟水河污染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机场高速(西宁段)沿线环境整治、火车站综合配套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是 始终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优化支出结构,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年民生支出201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9%。大力支持教育惠民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学前一年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资助等政策,实施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190项。全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各项支农工作,突出支持“菜篮子”工程、设施农牧业项目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43个村易地扶贫搬迁、58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8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77个村庄绿化及119个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提升改造项目扎实推进。建设高标准露地蔬菜生产基地8,000亩、各类规模养殖基地58个,改造提升旧温室1,000栋,种植优质牧草45万亩。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推进创业孵化园建设,着力解决大学生等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高龄老人补贴发放标准,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一将城乡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至550元,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9.8%和99.6%。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11类增加至14类,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建档率达到96.8%。着力支持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47,790套保障房开工建设,22,210套保障房基本建成,19,649套实现竣工入住,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5,157户,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10,021户。支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顺利完成公交公司收购市运公司工作。

  四是 始终坚持以改革理念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不断提升理财能力和服务水平。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初步建立。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启动了三年滚动财政规划试编工作,用清单理念推进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修订完善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及现金支付管理办法。建立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全年盘活存量资金66.5亿元,占存量的96.6%。在劳动就业服务等11个领域选择15个项目开展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逐步实现财政资金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完善债务管理、监测、预警等各项制度,开展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工作,锁定政府存量债务。创新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建立了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的网络监管查询平台,选择部分项目在区(县)开展了试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出租出借资产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实现常态化,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 始终坚持依法理财,牢固树立“全覆盖、大监督”理念,规范理财行为,提升理财能力。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强化审计意见整改。认真办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投入资金26.1亿元,有效保障了意见建议办理实效。在常态化公开各级财政和部门预决算的基础上,全面公开了市、区(县)两级财政及所有一级预算单位“三公”经费预决算数,财政支农资金、科技资金率先实现重大项目安排事前公示。不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开展项目预算绩效前评价试点,市级部门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考评实现“全覆盖”,绩效管理连续三年获得省级考评第一,累计获得奖补资金6,590万元。制定“三公”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有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全市“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12.4%,减支1,104万元。围绕重大政策、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落实,切实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检查、税收优惠政策检查清理、“小金库”专项治理、审计问题跟踪整改等各项工作。加大财政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年内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共组织各类培训56期,培训财政财务人员4,500余人(次)。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全年评审投资额11.7亿元,核减0.8亿元,审减率7%。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收支任务圆满完成,支持发展保障有力,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离不开市政协各位委员的关心支持,是各区(县)、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改革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影响,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争取上级补助难度加大,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管理监督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和加强,绩效管理考评体系还需不断完善,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推动其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薄弱的问题在一些部门依然存在,项目管理绩效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亟待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需要提高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收入方面,固定资产投入的持续加大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规范,中小企业创业园、创新投入方式扶持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将有利于拉动收入增长;中央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将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效益难有明显好转;国家继续实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以及清理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都将影响财政增收;近年来我市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但改革效益的显现还需一段时日,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收入增长点,个别区县收入渠道单一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同时,为确保全省2014年度公共财政收入目标,全市各级税务部门积极采取欠税清缴、税收核查等有力措施,当年收入增幅较高,一方面提高了收入基数,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今年收入;国家和全省对收入目标适度下调,势必影响对下的转移支付。支出方面,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支持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三基”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区改革发展,落实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要求,都需要新增安排支出,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根据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对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5年全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及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领域和民生保障支出;坚持依法理财,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政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2015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

  (一)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2015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922,700万元,比2014年完成数增长10%。

  根据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全市年初总财力1,584,331万元,比上年初增长15.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22,7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82,763万元(其中:固定补助415,063万元,提前预告专项167,700万元),上年结余结转51,868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000万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584,331万元,增长15.2%。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4,059万元,增长9.9%;公共安全支出89,876万元,增长4.6%;教育支出338,745万元,增长13.1%;科学技术支出6,817万元,增长7.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346万元,增长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2,845万元,增长12.1%;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64,657万元,增长15.9%;节能环保支出34,515万元,增长18.8%;城乡社区支出58,574万元,增长12.4%;农林水支出158,944万元,增长10.5%;交通运输支出18,353万元,增长6.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9,995万元,增长7.5%;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0,505万元,增长9.6%;住房保障支出90,571万元,增长4.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50,000万元;其他支出107,529万元,增长16.5%。

  (二)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2015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98,75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0%。

  根据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015年初市本级总财力558,426万元,比上年初增加100,559万元,增长22%(剔除上级提前预告专项及上年结转,市本级自有财力实际增长18.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8,75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7,2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82,763万元,市对区县补助375,542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000万元,上年结余结转25,455万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市本级当年财力安排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58,426万元,增长22%。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258万元,增长14.1%;国防和公共安全支出50,217万元,增长10%;教育支出78,648万元,增长16.2%;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860万元,下降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0,920万元,增长3.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4,611万元,增长64.1%;节能环保支出20,657万元,增长19%;城乡社区支出12,883万元,下降53.8%;农林水支出43,782万元,增长24.9%;交通运输、资源勘探信息及商业服务业等支出31,059万元,增长3.6%;国债还本付息支出50,000万元;其他支出86,531万元,增长3.7%。

  按照“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思路,市本级公共财政重点安排了以下项目: 一是 按照“保工资、保运转”的要求,安排人员工资等部门基本支出17.4亿元。 二是 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元,支持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 安排城市管理维护资金1.3亿元,用于城市亮化、污水处理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 四是 安排支持经济发展支出2.6亿元,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科学技术研发、旅游事业发展等。 五是 安排支持农业发展及生态环保支出3.7亿元,重点支持农牧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林业生态环境、扶贫攻坚、高原美丽乡村及环境保护。 六是 安排保障房支出0.2亿元,支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建设项目。 七是 安排社会保障支出1.1亿元,支持社会保障、就业、社区建设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等。 八是 安排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支出7.6亿元,着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 九是 安排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支出0.4亿元,重点支持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群众、村务监督、城市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等。 十是 安排资金10.8亿元,统筹用于政府偿债、人员工资调整、兑现政策性补贴等其他各类支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预算安排包括省财政厅提前预告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全部作为2015年度财力安排支出。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安排591,01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下降14.8%。全市基金预算支出安排671,334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增长17.9%。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86,596万元,比上年完成数下降1.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44,063万元,增长3.6%;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2,910万元,下降45.8%;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22,837万元,下降34.5%;政府住房基金等收入16,786万元,下降34.8%。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38,545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增长24.5%。其中:城乡社区支出530,919万元,增长28.4%;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7,626万元,下降60%。

  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 根据财政部要求,从2015年起,地方教育费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教育、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基金收支转列公共财政预算; 二是 2014年全面清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欠账,2015年当年无清欠收入。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有关社保基金预算编制要求,社保基金预算按照统筹级次编制。目前我市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市级不编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县级不编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县级统筹,市级汇总。汇总全市六项基金预算,2015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48,131万元,其中当年收入263,483万元,上年结余184,648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94,064万元,年末滚存结余254,067万元。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00万元,支出900万元。

  各区(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正在积极跟进,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研究试编。

  三、积极适应新常态,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保障重点支出,着力做大财力总量。 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加强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强化收入征管措施,优化收缴管理程序,推进依法征收,确保应收尽收。认真研究上级政策,准确把握中央和省级资金投入方向,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确保财力稳定增长。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和城区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支持区县做大做强,促进全市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坚持节支就是增收、效益就是财力的理念,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不合理开支,提高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支出责任,加强支出管理,加快支出进度,清理盘活存量,确保重点支出需求,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财政投入方式创新改革试点范围,发挥好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风险池贷款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激发民间投入活力。认真落实好财政扶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稳步推进“营改增”扩围。支持三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支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火车站综合改造后续工程、世行贷款城市交通项目、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实施,抓好保障性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三)围绕保障改善民生,着力优化支出结构。 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全力保障各项民生事业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教育三期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强支农投入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着力支持“菜篮子”、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设施农业、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水利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牢牢把握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争取将我市更多的项目和地区纳入国家和省上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范畴,支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发挥创业孵化园作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方式,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深化管理改革。 建立完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强一般公共预算各项资金的统筹使用。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试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探索推进中期规划管理。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清理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或生产总值增幅挂钩事项,改变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继续加大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努力盘活存量资金,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拓宽购买范围,规范购买程序,强化购买服务执行监管和绩效评价。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适时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相关工作。深化政府采购管理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结果导向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机制。

  (五)围绕推进依法理财,着力提升管理绩效。 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预算法,坚持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健全制度体系,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理财行为,强化责任追究,切实提高依法理财的意识和能力。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改进公开方式,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充分发挥预算公开透明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约束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牢固树立“用钱须问效,无效须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扩大第三方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围,突出项目绩效目标前评价,推进市级绩效管理指标库、专家库、第三方中介库“三库”建设,加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力度,开展部门对所属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绩效考评试点,拓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各位代表,面对新常态,财政工作的任务异常繁重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做出的决议,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
海西:“组团式”校园引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学历要求是怎样Qhnews.Com
青海省“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3日,Qhnews.Com
我省发布“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十大典型案例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3日,Qhnews.Com
青海省农产品电商直播大赛在西宁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0日,Qhnews.Com
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中心(N轴以南)主体封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伴随最后一方混凝Qhnews.Com
重磅微视频:读书之美
  你的第一场阅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Qhnews.Com
第35个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19日,Qhnews.Com
西宁:“直播带货”“达人探店”规定发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0日,Qhnews.Com
西宁市启动河湟读书节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西宁南川应急水源调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抢抓机遇促发展,Qhnews.Com
我省高质量做好第二十二届环湖赛各项筹备工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西宁市成立助企暖企律师服务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前,Qhnews.Com
种植牙齿要做到“三个清楚”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种植牙要告别万元Qhnews.Com
西宁兰州签署体育工作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为全力推动西宁兰Qhnews.Com
重磅微视频:读书之美
  你的第一场阅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