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信息第15期)
一、去产能。 组织实施71项工业节能改造、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深入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拆除青海东胜化工25500KVA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淘汰落后产能5万吨。西钢50万吨粗钢生产线正式封存,妥善安置职工650人。关停并拆封西宁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5台12.5万千瓦火电机组,实施3×66万千瓦“上大压小”火电机组建设。1-10月,粗钢、原铝等产品产量分别下降11%和3.8%。加快传统产业集聚提质。推进“百项改造提升工程”,支持青海鲁丰、力同铝业等企业升级产品,鼓励华鼎公司进行专用数控机床产品开发与生产。高原生物医药和动植物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增加值分别增长20.8%和28.7%。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引进比亚迪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华泰新能源汽车及锂电配套项目,新型建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48.4%、15.1%。
二、去库存。 出台《关于促进住房消费的意见》、《西宁市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等政策措施,推进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市场数据的分析和预期研判,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宣传,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截止10月底,商品房销售面积291.44万平方米,增长12.9%;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较2015年底减少101.16万平方米,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缩短为8个月,商品房去库存效果明显。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行租金差别化,实现梯度保障,面向社会公开分配公租房4706套,通过媒体公示建立2016年轮候库,将4701户申请家庭纳入分配范畴。推进工业品去库存,积极搭建企业产销对接平台,开展有色、钢铁等七个行业上下游产业对接工作,有色、钢铁等上下游产业对接金额达210亿元。
三、去杠杆。 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实施政府债务全口径预算管理,出台《西宁市2016年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安排意见》。截至10月底,共争取置换债券资金90.6亿元,妥善用于偿还符合条件的政府债务;累计统筹盘活存量资金63.9亿元,逐步实现存量资金常态化监管。履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加大对担保、小贷公司等地方新型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金融控股集团、市级信用担保集团设立工作积极推进。强化银政企融资对接,召开工业企业专场融资对接会9场,融资金额30.3亿元。
四、降成本。 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前三季度,为小微企业免征、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共16439万元。落实社会保险降费政策,1-10月,全市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为企业减负2797万元、1014.7万元、1490万元。全市电解铝、硅系铁合金企业全部纳入省政府“一口价”支持范围,吨铝成本降低近600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级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96项(含垂管12项、暂缓10项),总精简率71.9%;建立“商事登记审批服务”“建设项目集中并联审批”和“社会事务集约审批”三项集约化审批模块,全市行政审批总体办理时限较2015年底缩短1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政府管理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清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及“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截至10月底,共发出“五证合一”16867户,换证率59.84%。
五、补短板。 全力脱贫攻坚,完成7.3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为2万贫困人口实施“一户一策”产业发展项目。落实专项扶贫资金6.5亿元,开工建设47个村、3344户易地搬迁项目。出台城镇贫困和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及大学生全程资助。全力打造“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1-10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3天,优良率为82.95%。稳步推进就业创业,建成运营各类“双创”载体平台21个。认定创业孵化基地25家,累计入驻创业实体2328家,创业带动就业1.51万人。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加快三期教育布局调整,103个农村“走教点”完工98个。稳步提高健康养老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2009年的220元和154.3元提高到2016年的610元。开工新改建150个农村“老年之家”,建成130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加强保障房分配管理,落实棚改贷款12.1亿元,开工和入住保障房46901套(户)、13277套(户)。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项目扩大到22项,通过平台发放补贴资金2.1亿元,47.5万名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