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全力推进“创文” 打造幸福和谐之城
青海新闻网讯 4月23日,西宁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予波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民心工程,不仅是顺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势之举,更是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丰富百姓精神生活,全力打造幸福和谐西宁的有效举措。
西宁市创建工作自去年3月启动以来,各区县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前一阶段,文化部督察组对西宁创建工作进行中期督导检查后指出:西宁市创建工作扎实,组织推动有力;投入力度较大,队伍建设措施得力;创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课题研究特点突出、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王予波强调,西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定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体现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让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育市民高尚、健康、科学的精神追求,弘扬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文化,真正起到规范、匡正、熏陶、滋养的作用。
“创文”,今年还要做些啥?
●过去一年,“创文”都做了啥?
2014年3月份,西宁市正式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方面的投入,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3.37亿元,实施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网络逐步完善。并打造了“三节”群众文化活动、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季、“夏游西宁”、青年电影展、国际舞蹈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创作推出精品剧目《古道传奇》,举办了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成立了西宁市民间文化协会、“非遗”专家委员会和文化志愿者总队。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服务业余团队达到977支,并与宁夏银川、甘肃敦煌等城市文化艺术部门结成“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合作联盟”,建立了跨区域文化交流机制。
●西宁离示范区还有多远?
西宁市基层普遍存在文化专干编制不足和专干不专的问题;现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普遍存在功能室被挤占、公共电子阅览室电脑等设施被挪用、农家书屋发挥作用不明显、文化功能室使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除市级建立数字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外,各区县在构建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相对滞后;群众对创建工作知晓率低,参与度不够。
此外,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平衡,硬件设施建设缺口较大。影剧院建设方面,有的区县尚未完成辖区内建有影剧院任务,文化馆建设方面,除城西区、城中区、湟中县外,其他区县仍未达标。图书馆建设方面,城西区、城中区尚无图书馆机构建制,城北区仍有馆无址,城东区图书馆达不到部颁三级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方面,各区县均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部分区县差距较大。
●今年,还要做什么?
2015年是西宁市全面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任务的收官之年,根据国家要求,西宁市要完成六个方面30项具体创建指标。
为此,西宁市将加大数字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建设力度,按照标准要求抓好建设及网站开通工作,不断提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市民的水平。各区县将结合各自实际,采取购买、租赁、新建、改扩建等手段,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今年8月前全面落地实施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
各区县政府还将依托条件成熟的社区和村加快综合文化站达标新建、改扩建,力争在8月底前全面完成21个乡镇和2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新建、改扩建任务。农村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抓好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室内活动场地建设;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将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新建小区要提前与开发商沟通衔接,提前规划布局文化活动场所,共创共建,形成合力。年内要全面完成15个城市文化舞台、14个特色文化广场、50个乡村文化舞台建设任务,60%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要达标。
西宁市还将继续实施提升“三节”群众文化活动、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季、“夏游西宁”、青年电影展等活动,丰富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具有西宁特色的多元文化品牌,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实施文化漂流计划及文化源点计划,以点带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实施文化事业双促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发展;实施市民文化艺术素养普及工程,举办高雅艺术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活动,逐步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文化艺术鉴赏水平;不断建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新路径,构建符合西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求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