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西宁市前三季度“成绩单”出炉GDP增速9.8%,意味着什么?
前三季度,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909.11亿元,增长9.8%,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3.1、1.6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的52.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7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稳占全省半壁江山。
.....
10月22日,前三季度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出炉。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西宁市围绕“12315”总目标和“幸福西宁”建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提前谋划、精准发力,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省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增速9.8%: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GDP的增长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
统计数据表明,前三季度,西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9.11亿元,增长9.8%,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3.1、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23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6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4.24亿元,增长9.6%。第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0、4.6个百分点,增长动力由二产逐步转向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型趋势更加明显。
主要经济指标逐季上扬。今年第一季度西宁GDP增速为9.5%,上半年达到9.6%,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9.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西宁GDP增速9.6%,排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未包括拉萨)中的第三位。
GDP增速高出全国和全省水平,成绩来之不易。
前三季度,西宁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4.63亿元,增长10.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增强,为GDP增幅做出了新贡献。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项目投资为支撑,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绿色发展后劲,实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商贸流通、生态环保和工业等领域的177项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率达98%。
目前,“畅通西宁”外环内网道路工程稳步推进,京藏高速南线沈家寨、多鲁和西城大街等互通立交落地通车。综合管廊一期完成燃气、通讯、供排水等管廊14.9公里。西宁市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4类21个项目开工建设。稳步实施3个“美丽城镇”和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工9556户、竣工8143户。同时,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到位资金668亿元,为年目标任务的72.3%。
致力于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西宁市严格准入标准,依法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为城市“留白”,建设绿廊绿道,绿化美化家园。
贡献率58.3%: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当前西宁市仍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没有明显改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尽管如此,前三季度,西宁市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的52.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7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稳占全省半壁江山。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仍然好于预期,经济稳中有进、向好的大势没有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调整。作为省会城市,按照西宁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和要求,全市各级牢固树立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斗志和精神,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了对全省经济增长较高的贡献率,使作为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有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0%。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1%,拉动全省增长4.1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全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9%,拉动全省增长7.50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2%,拉动全省增长5个百分点。
“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
今年以来,西宁市着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市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检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主线,着力培育打造若干经济增长点、三大经济增长极和三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级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96项,总精简率达71.9%;建立“商事登记审批服务”“建设项目集中并联审批”和“社会事务集约审批”三项集约化审批模块,全市行政审批总体办理时限较2015年底缩短1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政府管理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清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及“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
截至9月底,全市共换发“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5721份,平稳完成税制转换。同时,大力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为企业增强发展后劲。目前,全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5万吨,商品房库存面积较2015年底减少92万平方米。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园区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集中精力把具有青海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撑全市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22886户,平均每天新登记85户。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林玟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