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医改工作实特色新亮点多
近年来,西宁市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医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全力以赴抓特色、出亮点。医保方面, 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2009年的220元和154.3元提高到550元,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9.2%、99.8%和99.6%,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在三、二、一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80%和90%,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缓解了群众的就医负担,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医疗方面,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全市14所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综合改革范围,实现了改革全覆盖。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数达到52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7%;床位数1449张,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编制数的21%。 医药方面, 全力破除“以药补医”旧机制,全市各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仅药品零差率累计让利患者1.12亿元。巩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和运行新机制,乡村医生年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网底”得到进一步稳固。
二是聚精会神促落实、创品牌。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全市三、二、一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36%,上升10%和10.87%,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就医新秩序初步形成。 率先推行“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新模式, 先后有25万人次受益,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率先推行紧密型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科医生健康团队服务, 探索推进以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健康评估、双向转诊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家庭医生签约率城镇达到75.26%,农村达到96.87%。 率先开展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区创建活动, 出台《西宁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成立了由司法、卫生部门、群众代表、医学、法律专家为成员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省、市、区医院三级联动,成立医患纠纷调处中心,构建法治化调解新机制,有效化解医患纠纷。 率先开展公立医院数字化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床旁结算试点工作, 各级公立医院深入开展五免十减及26项便民服务措施,医疗行业社会公信力进一步提高。 率先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 市民健康素质、健康环境、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率先开展“一院一品牌”创建活动, 在市属5家公立医院开展“午间门诊、全省最干净医院、门诊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等为内容的“一院一品牌”创建活动,提升医疗服务整体能力。
三是毫不动摇惠民生、谋福祉。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医改资金62 亿元,全市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6.91%提高到2014年的7.52%,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比由2008年的33%下降到2014年的26%。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的重点人群获得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建立完善了重特大疾病政策范围内常规报销、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6.24%,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10年的68/10万和17.7‰,下降到2014年的32/10万和8.3‰,人民群众健康指标持续改善。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使传统的中藏医药适宜技术逐渐回归到基层,中藏医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全市中藏医药发展后劲,市财政自2013年连续五年投资1000万元用于支持中藏医药发展,2015年又追加10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用于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