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县域经济三县各显神通
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说:“没有三县的现代化,就没有西宁的现代化;没有三县的小康社会,就没有西宁的小康社会;没有三县的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就没有西宁的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西宁要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模式,错位发展,走有特色、成规模、可循环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西宁市长王予波指出:“县域经济是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百姓小康的前提关键,要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第一要务,不断有新追求、新作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三县各显神通竞风流,走出了一条有西宁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如今,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重要要求,我市三县,将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从西宁进入大通,在宁张公路边的北川工业经济带上,一个个小微企业创业园、新型材料生产企业鳞次栉比,资源优势转化、循环经济发展在这里凸显;沿着西塔高速直奔湟中,省内知名景区塔尔寺正在向大景区方向建设;在湟源日月乡日月山村,透过整齐划一的民居显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这些三县发展中的一个个缩影,代表的是如今涵盖丰富内容的西宁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东部城市群中的优势,积极在全省“三区”战略中寻找定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干出亮点,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三县放开手脚,各显神通,抓农业调结构、发展园区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全市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带动全市投资的绩优股。
县域经济成全市总量的重头
正是因为有着省会城市所辖县域的优势,西宁县域经济在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聚集发展要素,精细开展招商引资,不断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中日益增长,大通、湟中、湟源在全省各县中力争率先发展、领跑发展。
【鲜活数字】
2013年,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完成生产总值290.5亿元,增长14%,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9.7%;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3亿元,增长17.8%,占全市的比重为22.7%。大通、湟中两县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9%以上,湟源达到17.6%。
投资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增长
全市近几年对三县的投资不断加大,扩大投资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已成为三县自觉行动。三县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以城镇和各类园区为重点,依托省、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配套建设一批县级小城建项目和地方产业发展项目,项目建设带动了县域经济增长,增强了未来发展潜力,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
【拉动投资】
2013年三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3亿元,增长28.1%,占全市总投资的34.1%,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个百分点。
竭尽所能实现三县跨越发展
按照省委提出的提高投资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精心谋划项目、精细培育增长点,三县项目和投资工作分别取得了新进展。多巴新城和塔尔寺大景区建设,大通桥头镇等美丽城镇建设,现代农业、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北川工业园、大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为实现三县跨越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各县竭尽所能。
【项目引领】
项目引领,是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2013年三县共开工建设项目667项,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9项,合计到位资金60.6亿。
三县产业发展犹如百舸争流
2013年三县第一产业增加值33.2亿元,增长6.1%,高于全市5.1%的平均增幅;完成工业投资37亿元(不含甘河园区),工业增加值89.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0.3%;完成服务业投资6.91亿元;按照以城市的标准建设县城,以县城的标准建设小城镇的要求,三县全面推进城镇规划建设提标扩面,2013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9.63亿元。
【发展成果】
数字背后是三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串串成果:大通县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湟中蔬菜产量占全市的41%;湟源树莓休闲农业观光园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北川产业园划入省级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营造了丹噶尔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城镇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啸宇)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