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总工会“三基”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11.03.2015  01:20

近年来,西宁市总工会始终秉承“基层基础是工会工作持续健康创新发展的根基”这一理念,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工作督导,推动全市工会系统和工会干部在“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三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一是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工会基层组织进一步强化。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从最基层的工会组织抓起,出台规范性意见,配强工会主席,加强工作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了乡镇(街道)地区工会——村(社区)工会联合会——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小三级”基层工会组织网络;在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建会的同时,以社区、园区、楼宇、商业街和各种市场等“重点区域”为依托,采取集中成立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基层工会的形式,最大限度将区域内大量小单位和包括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起来;大胆探索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楼宇工会、行业工会、市场工会、一条街工会等多种组建形式,单独建会和区域性、行业性覆盖等组建方式,将各类经济组织纳入工会组织覆盖范围;积极尝试在建设施工单位建立项目工会,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各类中介组织、劳务公司和与其签订用工协议的企事业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建立工会;联合工商、工商联、各类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利用企业年检、注册的有利时机,督促企业建立工会;坚持税务代收建会筹备金制度,通过税务代收工会经费和建会筹备金,向企业宣传组建工会的意义,现场指导建会,促使一大批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及时建会。扎实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政工的高度肯定,2014年市总工会荣获“全国工会落实建会三年规划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参加全国乡镇(街道)工会工作交流观摩会作典型发言。目前,全市基层工会达到7536个,涵盖法人单位13384个,会员382430人,其中:78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地区工会,959个社区(村)成立了工会联合会;建立楼宇工会18家,涵盖法人单位172家;行业工会63家,涵盖法人单位735家;一条街工会8个,涵盖法人单位93个;市场工会17个,涵盖法人单位946个;项目工会1家;中小企业创业园工会2家,涵盖法人单位134家。

二是 创新实践, 强化载体,工会基础工作扎实有效。 组织 动员职工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围绕提升职工技能水平,推动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在全市范围连续举办三届西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涉及15个行业41个工种,参赛职工10万余人(次),52人获“技术状元”称号、105人获“技术明星”称号、155人获“技术能手”称号,在全市职工中形成了岗位成才、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注重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以创建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六型班组”、“六比六赛”、“安康杯”劳动竞赛,“五小”、“金点子”、“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和“职工技术明星”、职业道德“双十佳”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有效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工作干劲。 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狠抓维权机制建设,在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持续推进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主要载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以厂务公开为具体手段的监督制约制度建设,探索出多种职代会形式,81个地区、43个行业建立了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已建会非公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达到90%,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1119家单位达到西宁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标准。着力实现职工群众最核心的利益问题,采取区域性、行业性、企业三个层级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以最低工资、工资支付为重点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以劳动定额、工时工价为重点进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以工资增长为重点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形成了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广泛开展“提质增效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工资集体协商专兼职指导员队伍,增强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目前,81个地区、43个行业、6654个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达到95%。认真做好职工信访接待和法律援助工作,广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园区创建活动,联合政府相关部门查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案件,督促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和女职工特殊利益专项集体合同,扎实开展农民工关爱行动,主动参与劳动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争议仲裁,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发现最美劳动者”主题宣传活动,选树10名最美劳动者,在全社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开展西宁市第八次劳动模范评选活动,104个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激发了广大职工争先进、学劳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西宁市高技能职工和优秀创新成果推荐、评选、表彰常态机制,520名职工、36项成果进入“西宁市职工人才库”和“西宁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库”。加强职工文化、创新阵地建设,累计建成各级“职工书屋”178个、“职工文化阵地建设示范点”6个、“职工创新工作室”12个。组织“读书年”、文化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参与“创城”、“创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等全市性创建活动,开展以《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为主要内容的送法普法活动,丰富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职工的全面发展。强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20608名职工参加,有效提升了在岗职工的技术水平。 全力为困难职工群众办实事。 加强工会帮扶网络建设,着力打造“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工作品牌,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近五年来,通过“两节”送温暖,慰问困难职工20797人(次),发放慰问金1128.5万元;日常救助帮扶困难职工697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56.87万元;职工法律援助律师团为334名职工提供了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企业招聘周”活动,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及时组织“送清凉”活动,为环卫工人、执勤交警、公交司机、高温作业产业工人送去防暑降温用品。持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救助困难职工子女2723人,发放助学金637.41万元,48名特困职工子女上大学得到全程帮扶。充分发挥市总工会职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作用,根据市场需求举办刺绣、皮绣、创业等11类技能培训班58期,为3513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职工及其子女实现就业(创业)创造了条件。关心劳模生活,为我市38名全国劳模、249名省部级劳模、140名市级劳模发放“三金”589.1万元。深入实施女职工“关爱行动”,组织困难女职工健康体检和“两癌”筛查,开展单亲困难女职工和女农民工慰问、救助等帮扶活动。致力于增强职工的耐挫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邀请相关专家举办以“职工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女性健康知识讲座210场,10825名女职工参加。选聘9名心理学教授建立西宁市职工心理疏导咨询师队伍,举办心理疏导讲座59期,4665名职工受益。

三是提升素质, 激发活力, 工会干部基本能力明显提升。 狠抓“领头羊”配备。 市总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协管工作的意见》,在区(县)、局工会换届和工会主席人员变动前,与各区(县)、局党委协商确定候选人,选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目前,四区三县工会主席全部由区县委常委兼任,局工会主席由党委副书记兼任。积极探索解决基层工会干部代表性、群众性不足,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着手,重点推进基层工会主席直选,制定出台《西宁市基层工会主席直接选举试行办法》,严把报名推荐、资格审查、选举程序“三关”,确保了直选工作的有序进行,已有200余家基层工会推行了工会主席直选工作。 狠抓“新血液”补充。 市总先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经验丰富的退休工会工作者48人,建立西宁市非在编社会化专职工会干部队伍,分配到乡镇(街道)地区工会、园区工会工作委员会工作,拓宽了工会干部的进入渠道,缓解了基层工会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围绕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选聘替补、管理使用和薪酬待遇问题,制定出台《西宁市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科学管理的常态机制,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已成为全市工会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 狠抓“新能力”提升。 按照《全国工会2011—201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积极组织工会干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不断强化适应新形势的能力素质培养。为切实增强培训实效,根据基层工会的意见建议,拓宽思路,创新方式,采取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机关部室负责人派往基层单位以会代训或专题培训授课;推行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现场模拟演练、情景对话的方式,加强工会干部之间、工会干部与授课老师之间的交流,深化对业务知识的理解;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考察学习与工作交流结合起来,积极与乡镇、企业等基层单位协调联系、争取支持,尝试实战型观摩学习等方式,五年来培训工会干部11993人(次)。同时,扎实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千名主席走访万名职工”等联系基层服务职工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会机关和工会干部的作风明显转变,“为民务实清廉”意识牢固树立,一批干部职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西宁市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