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还百姓天蓝气爽——西宁市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纪实

11.07.2014  10:51

        西宁,以“凉爽资源”享誉的中国夏都,因“空气的清新、清逸,气候的清凉、清爽”独具魅力。

  自去年9月始,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之下,一场“围剿PM10,誓还百姓蓝天白云”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在省会西宁全面打响。

  以“治污先治吏”、“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的非常措施,综合施策、强力推进;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治理“心肺之患”,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各地区协同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经过共同努力,今年以来,西宁空气环境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排名中每个月都在进位。1-6月,西宁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总有效监测天数为181天,优良天数为112天,优良率为61.9%。空气达标天数较去年的61天增加了51天,优良率较去年同期的33.7%提高了28.2%。

   壮士断腕,综合施策围剿PM10  

  今年开春工地复工时,西宁市环保局大气污染瞭望点上的视频实时监控显示:正在拆迁的原海湖路批发市场工地上,一大片一大片的黑色、绿色防尘滤网大面积覆盖。少了以往拆迁工地惯有的尘土四溢、材料四散,取而代之的是规整有序。即便在视频画面上,天空、道路和周边的楼宇、树木亦显得清楚、通透、敞亮。

  近年来,随着我省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快速推进,西宁、海东区域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源、机动车、煤烟等污染排放不断增加,加之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河谷地形影响,导致以PM10(可吸入颗粒物)和PM2.5(细颗粒物)为主的大气污染问题凸显。由城市扬尘、机动车污染、煤烟尘污染、自然裸地扬尘、工业污染五大因素导致的颗粒物浓度较高,始终是西宁空气质量的硬伤。

  面对与老百姓密切攸关的大气污染问题,西宁市响亮提出“治污没有特殊企业、追责没有特殊干部”、“大气污染治理怎么努力都不为过、怎么投入都不为过、怎么施策都不为过”,以断腕之决心向违规排污的工业企业“叫板”。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3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将治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实施网格化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做到每周有安排、每月有考核、各督查组全程有跟踪。

  夜晚九十点钟、凌晨两三点钟,王予波、马海瑛、许国成等领导下工地、串街巷,实地督查、现场办公、严格追责问效。

  排查污染源,研究应对法,科学制定了治理扬尘污染、机动车、排污企业、煤烟尘等6大方面的29项具体措施。同时,细化攻坚阶段治理的10项硬任务,分别由市级领导承包负责,明确责任人和倒逼治理时限。

  西宁市138家建筑工地被停工整改,不符合大气污染治理要求的单位被清出西宁建筑市场;206家砂石厂、146家煤炭经营户、167家中小型加工企业被依法取缔;全时段在线监控火电、钢铁、铁合金、水泥等废气排放量大的76家企业。但凡对大气有污染或有悖于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关停,绝不手软。

  将城市扬尘污染治理作为攻坚阶段治理重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市所有工地要“施工围档、场地硬化、洒水降尘、车辆冲洗、区域覆盖”实现“五个100%”的要求;对全市447家建筑工地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拒不整改的工地采取了强制断电、断水措施,行政立案处罚、暂扣施工许可证等。

  下决心让西宁大气污染的元凶——违规渣土车无处遁形。完成了630辆渣土车密闭化改装,抽调近200名交警、城管等人员,在市区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立了13个渣土车辆检查站,不论是在寒风刺骨的白天,还是在大雪纷飞的夜晚,都实行全天候、全时段检查。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举措彻底卡死扬尘的根源。市区31条重点道路每天安排8次洒水作业、48条主次干道逐条清洗作业,新购置的15辆喷雾抑尘车、20辆环卫洒水车在道路降尘上功不可没;采用精细化工作法调查掌握全市所有的裸露地表面积,累计压实或覆盖的裸露地表达到280万平方米;关闭了4家不符合治理条件的大型停车场;对全市41家大型停车场和48处城乡破损道路实施硬化。

  很快,西宁城区扬尘污染被有效遏制。

   综合施策,长效机制治标更治本  

  7月8日,省委副书记、西宁市委书记王建军就西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批示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是硬骨头,也是攻坚战。啃硬骨头、打攻坚战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需要进一步凝聚万众力量,需要进一步铁腕治理,需要进一步严明责任,唯此才能确保不起伏、不反弹。要在全市打响新一轮治污战役,用政府的担当、干部的作为,为民众换来一片持久的蓝天。

  同日,王予波主持召开全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时要求,一片蓝天不仅是宜居之必需,而且会增加市民自豪感,能更好地凝聚发展优势。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的确,西宁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既是群众普遍关切的焦点,也是转变作风的着力点。在去年专项整治行动初显实效的基础上,在今年春季出现沙尘天气时,3月份西宁市又邀请国内和省内有关专家把脉会诊,打出一整套“组合拳”:市环保局制定了《西宁市大气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市大气办多次紧急开展了全市施工作业停工防尘工作,确保了极端天气下空气质量不恶化;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投入,实施空气环境监测科学布点;建立周例会制度和“问题挂号消号”制度,每周列出“问题清单”,每月召开治污领导小组会议,点对点督促落实和跟踪督导。

  全面开展环保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活动。市大气办牵头协调指导,各区县从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方面入手,不断加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网格化监管示范社区,召开观摩推进会,积极推广先进经验。网格化环境监管中城中区探索出“2+3+6+N”的工作模式,城北区实施“三清、四化、五无”的监管机制,城西区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城东区确定了“四规范、四提升”的监管模式。

  西宁市预计将拿出省市各级投入、包括企业环保技改约16个亿的资金全面治污,年内确定实施28家重点企业44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华电大通发电有限公司、青海宜化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投入环保设施建设,推动技术改造升级,扎扎实实把污染物排放压了下来。

  铝厂老职工李先生感慨地说:“宁张路两侧厂矿企业多、过往重型运输车多,造成扬尘污染的粉尘特别大,过去我们家家户户不敢开窗户,现在洗的衣服也敢在阳台上晾晒了。空气都变得清爽了许多。”在省市各项大气污染治理硬措施的助推下,青海铝厂28公里处这个曾经的环保治理“硬骨头”,现如今面貌发生极大改观。

  针对机动车污染,全市共强制报废、注销各类黄标车4732辆;将黄标车限行区域由原来的7.5平方公里扩大至10.7平方公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84%,首次对逾期未检的4万辆机动车进行处罚;完成428辆油罐车油气回收改装;紧密推进全市115家加油站油气综合治理改造。

  针对煤烟尘污染,一举将2013年初确定的200蒸吨“煤改气”治理任务提高至507蒸吨,以今年再完成809蒸吨的手笔,实现市区煤烟零排放;全面完成餐饮业煤(油)烟治理;加紧制定优质煤销售管理办法,限制“劣质煤”进城。

  挂牌督办、跟踪整治、立案处罚的铁举硬措表明,没有上下同心、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壮士断腕”、综合施策,就不可能有今天西宁大气污染治理的阶段性成果。

   全民参与,共创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  

  金杯银杯不抵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认可与广泛参与表明:大气污染治理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最大的公共利益。

  去年12月13日上午,城北区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原破产企业汽车五厂受益于“煤改气”的300户家庭的代表们,手捧书有“环境保护忠诚卫士情系民生温暖万家”字样的锦旗,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感谢的话。

  因深藏在村子里的两家混凝土搅拌厂被关停,曾经深受其害的总寨镇水磨村村民们高兴地拍手放鞭炮,由衷地称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是给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实事。

  随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战役的全面、持续打响,市民百姓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由过去的关注噪音、油烟居多,到事关环境空气质量的各类举报,12369环保热线和西宁市环保110越来越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一些网友也通过微博、微信表达了对这场声势浩大治污战役的看法:“守土有责,不仅是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之责。

  从被动治理到主动作为,从短期治理到长效机制,从部门治理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气污染整治攻坚战强化了西宁人的环保意识,凝聚了西宁人的治污决心。

  在全年自然条件较差的3、4月份,西宁空气环境质量蝉联西北五省区第一,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空气质量问题不断好转,6月份空气环境质量为今年最好。

  上下一心,让环保理念外化为务实作为,以西宁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了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实践,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最好诠释。

  今天,在夏都最美丽的季节,空气的清新清逸让西宁人可以骄傲地“”出自己头顶上的这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