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教育十八大以来发展成就喜人
在西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八大以来,西宁市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努力做好普及、均衡、优化和提质的文章,各项教育惠民政策顺利实施,学校规划与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目标不断推进。
加大投入
西宁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以完善功能调结构为主要方向,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主要目标,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及省级专项资金17亿元,自筹配套11亿元,实施了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农村初中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农村教师周转房项目六大类233个建设项目,其中,城区88个,三县农村145个。全市中小学校67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全部消除,新增学校用地96万平方米,新增校舍100.7万平方米,60%的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已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同时,投入5.8亿元为109所中小学校配备了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20余所中学建设了数字化实验室,249所中小学校装备了图书室设备。
抢抓机遇
强基础建设办学条件得改善
近年来,随着西宁总规修编、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致使学龄人口分布发生急剧变化,原来学校的布点布局、教育结构、办学规模很难适应城市发展和就近入学的现实需要,“上学远”、“班额大”和校舍“不安全”、“不达标”等问题较为突出。市教育局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力实施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历史性投入机遇和“政银合作”的政策机遇,从2007年开始,积极采取“外迁内调、盲区布点、学校改扩”的布局调整思路,在充分调研、论证、咨询的基础上,总投资49.26亿元,分三期分步实施和计划实施涉及48个布局调整工程项目。
●一期教育布局调整项目临近收官。目前,一期13所学校布局调整工程攻坚收尾,规划建筑面积33.7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7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其中二十一中、四中等9所学校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五中、十四中等4所学校正在施工,年底基本完工。
●二期教育布局调整项目扎实推进。二期教育布局调整计划新建10所、改扩建7所学校,总建筑面积32.93万平方米,总投资14.37亿元,工程已全面启动,已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其中城中区总寨寄宿制小学已交付使用,南川西路中学、湟川二分校扩建项目已完工,在海湖初级中学、青海艺术高中、北师大附中、西宁十二中等12个项目中,5个项目基础施工、2个项目主体施工、 4个项目装饰施工、北师大西宁实验中学基础施工。
●三期教育布局调整项目启动实施。制定出台《西宁市三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及标准化学校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意见》,从2014年起,总投资17.89亿元,计划用五年时间实施涉及全市14个片区,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校外教育等共20个教育重点项目,实现新征教育用地486亩、新建和改造校舍建设面积39.24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西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力。
点评:“三批一轮”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项目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完善学校教育功能,搭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框架,逐步实现资源整合、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教育发展目标,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为推动西宁尽早实现“十五年普及教育”目标和教育均衡发展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早谋划。根据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施意见要求,近期,市教育局对全市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点进行了摸底统计,特别是针对新生校舍危房、农村学校辅助设施生均占比低、学校配套设施不达标、恢复教学点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等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完善了《西宁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方案》,依托国务院实施的总投入350亿的全面改薄计划,拟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规划改造311所涉及城乡结合和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附属设施、生活设备、运动场及教育教学设备、信息化等项目,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十三五”工程建设项目编制顺利。为推进西宁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升西宁教育发展内涵,根据省、市发改委关于“十三五”社会事业领域建设项目规划工作的要求,积极谋划,编制了西宁教育“十三五”十大工程建设项目库,即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工程、中小学改薄与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幼儿园达标晋级推进工程、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建设工程、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程、民办教育促进工程、中小学环境改善提升工程、中小学体育场馆及艺术功能室建设工程和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工程等,通过分级、分类、分特色的资源配置,搭建全市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努力实现我市教育资源结构配置的基本定型。
政策惠民
让数万家庭分享到改革成果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得到保障。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两为主”原则规定,制定出台《西宁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暂行办法》、《西宁市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规则制度,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全市统一学籍管理,确保了5.9万流动及州县人口子女在西宁平等入学就读。
-“1+9+3”教育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一是全力落实学前教育资助政策。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4年春季学期落实学前教育资助资金4394.8万元,共资助儿童2.8万名,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建立,调动了广大市民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使全市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从67%提升到90.2%。二是继续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13年、2014年两年落实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88亿元,受惠学生12.6万人;落实城市免杂费资金8594.21万元,受惠学生9.77万人。落实免费教科书678016套,新华字典193208套。落实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5255.5万元,受惠学生2.3万人。义务教育保障和资助政策的落实,有效缓解了因贫辍学问题。三是全面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4年春季学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1.2亿元,惠及学生9.5万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蛋奶工程”资金2625.2万元,惠及学生2.23万人。四是兑现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两学年共落实资助资金557.4万元,为1.01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争取免学费资金4019万元,免学费人数达1.4万人;争取国家助学金2453.1万元,受助人数为0.9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的落实,为改变群众教育诉求、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起到积极作用。五是实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4年春季学期落实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资金3823.1万元,全市1.2万名学生享受到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创新机制
用有效管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管理机制使学前教育发展初步规范。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库,制定《西宁市简约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西宁市民办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西宁市教育局关于深化民办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意见》、《西宁市促进西宁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为加快普及我市学前三年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抓规范提质量使义务教育发展持续推进。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制定印发《西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流程》、《西宁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和《西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试行)》等制度,开展教学常规示范校创建,力促教学常规工作走向规范化、精细化和高效化。加强质量检测,制定出台《西宁市四区、局属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实施方案》,组建学科质量检测骨干教师人才库,分学期对三、六年级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扎实推进课改工作。深入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建立学科教研网络平台和资源库,通过组织校长论坛、学术研讨、网络教研等,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年”、“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创新办学模式使高中特色化发展深入推进。着力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初高中分离办学,将湟川中学、西宁五中、西宁十四中以及三县高级中学外迁选址新建。启动新建西宁市艺术高中,成功引进新建北京师范大学西宁实验中学项目,形成了以高中建设为龙头,带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办学布局。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通过考察学习、专家讲座、现场观摩、集体备课等途径,我市高中课程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加强示范校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西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示范校”、“西宁市中小学德育管理示范校”创建活动。
★拓宽办学渠道使职业教育发展上新台阶。启动职教办学集团组建工作,加快全市8所职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优化一职、二职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西宁世纪职校、一职、西宁卫校、湟中职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400多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有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双证”获取率达到70%。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共新建4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和60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共建的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和涵盖一、二、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实训体系。举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使技能大赛成为提高质量、培养人才、促进就业的有力载体和平台,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积极探索普职互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校企合作、城乡一体发展、与国际教育对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今年组建了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争取经过5年的建设与发展,把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理念先进,有吸引力,有影响力,对西宁市工业化进程具有支撑作用,能带动西宁市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
★高度重视使我市特殊教育格局基本建立。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实残疾儿童十五年免费制度,初步形成“以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为主体,市聋哑学校为骨干,三县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公平公正进一步彰显。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有效教学为核心、以落实教学常规为抓手,改革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建立教学诊断考评督导机制,强化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大力推广“学案教学”、“生本教育”以及“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启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大学区”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阳光招生制度改革,制定印发《西宁市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招生入学指导意见》和《西宁市城区201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招生秩序,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建立“西宁招考信息网”,实现了“网上二填报三公开三查询”,同时取消高中择校生和推优生、实施“零择班”、扩大均衡生和特长生的招生比重、完善志愿设置、弱化评价功能等,规范招生工作秩序,依法保障青少年学生享有均等的教育权益。
★创新管理载体使教育督导评估力度加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学校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有关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40余项管理办法、制度和意见,深化教育管理效能化和规范化,提升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按照《教育督导条例》的要求,全市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通过深入区县和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汇总基础数据,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在市、县(区)两级分别设立督学责任区,选派督学深入中小学校进行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查,实现了督学工作的常态化。
强师战略
让全市教师素质得到大提升
◆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校、县(区)、市三级培训联动机制,实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新聘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积极改进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大力推进订单式、菜单式培训,以“国培、省培、市培”为依托,将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等各种培训有机结合,同时,更加注重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建立20所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站,对农村校长、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促进了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1700余万元,完成各级各类培训120余项,累计培训123650人次。
◆教师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实行教师编制动态化管理,采取公开招聘、接收特岗教师,选聘免费师范生、招收见习岗教师、内部调整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2012年以来,公开招聘教师513名、特岗教师220名、内部教师调整99名。
◆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成立了“青投农村教育援助奖励基金”,先后有2375名农村教师获得奖励。制定了《西宁市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岗位奖补实施方案(试行)》,对西宁市农村边远学校教师按照总额600万元,人均每年20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吸引和稳定中小学教师长期坚持在农牧区学校任教。
◆教师交流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出台《西宁市中小学校教师支教、交流任教工作意见》,相继组织360名城镇教师赴三县支教、交流任教。选派201名优秀骨干教师赴青南三州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支教工作。开展城乡百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手拉手”活动,积极探索以城促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道路。
丰富载体
全市学校德育工作亮点频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工作的立足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搭建工作载体、丰富工作内容,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德育教育资源得以丰富。以德育示范校创建为抓手,启动了西宁市“百校千师”德育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投资750万元完成“一拖四”5个心理辅导中心(站点)建设、37所市级“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和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全面建成全市中小学校道德讲堂,全市未成年人课外活动资源得到极大扩充与优化。
▲德育活动载体得以夯实。创新培养模式,围绕“创城”、“创模”、“创新”等工作,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养成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环保教育、廉洁教育、交通安全和法律法规教育,先后启动了“美我、美校、美夏都”养成教育行动计划,启动“西宁文明小博客”,组织开展了“洒扫应对”、“日行一善”、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国梦·教育梦”、“中华经典诵读”、“网上祭英烈”、“我们的节日”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等重大活动和庆祝重要纪念日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自十八大以来组织和开展各类活动55项,参加人数达500万人次。大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多年来,各中小学立足学校实际,丰富活动载体,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活动,如西宁聋哑学校的民族刺绣、西宁一中的京剧大舞台、湟川二分校的十八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励志教育、知恩感恩教育、礼仪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友善教育、法纪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青少年把爱祖国、爱家乡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转化到实际行动上来,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西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第18位的排名,提升了9个位次。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得以建立。规范家长学校管理,完善家长委员会机制体制建设,积极开展“大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以服务家庭教育为宗旨,邀请教育专家举办“我与孩子共成长”、“将成功传给下一代”和“感恩母亲节”亲子活动等百场大型主题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全市近万名家长聆听了专家讲座,通过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扩大了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提高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了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形成。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得以强化。根据市委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形成了“抓实三个融合”、“强化五有五评落实”、“搭建五个载体”的总体创建思路。注重抓融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载体与“中国梦·教育梦”活动载体相融合,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注重建机制,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组织机构、有活动方案、有支撑载体、有特色亮点、有活动实效”的“五有”督查机制和“评先进学校、先进班级、先进教研组、先进个人和特色活动”的“五评”激励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全员参与、校校作为的良好态势。注重搭建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和谐活动、思辩活动、文化阵地“五个载体”,创建成效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