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晚报】奇幻的青海冰川

07.04.2016  13:05

    仰望青藏高原,一条条山脉横空出世,如玉龙盘伏、似素练起舞。历经了千万年雨雪冰霜的雕琢、洗礼,它们升华为水的另一种形态——冰川。于是,冰钟乳上融化的第一滴水和江、河、湖、海的诞生紧密相连;冻土层下的冷热交换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息息相关。本期《青海视野》以青海冰川为主题,采访了曾两度奔赴格拉丹冬冰川进行民间考察的青海作家董明先生,以及有关民间环保人士,旨在让读者对青海冰川的地理概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跋山涉水踏上格拉丹冬

冰川之路

    日前,记者在茶艺间见到了作家董明先生,记者开门见山地问:听说你在冰川发现了珍贵的雪莲,能谈谈经过吗。董明先生说,2001年8月,我第二次去格拉丹冬,站在昆仑山口,东西昆仑尽收眼底。往东看,在静寂的万古雪野中,玉虚峰突兀雄起,势压万山,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观。不远处又有玉珠峰,玉珠峰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巍峨壮观。

    格拉丹冬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格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弧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莹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冰塔林中,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牛、藏野驴、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八月,正是高原的雨季,我们一行三台越野车从老温泉驶离由柏油铺就而成的闻名遐迩的青藏公路之后,便踏上了通往格拉丹冬海拔均在5200米以上的充满了泥沼与河流的崎岖山路。在山谷的河床中行驶了没多久,我们的小车便先后陷在了河流中,之后,一路上走走停停,陷车的事不断发生。就在离格拉丹冬主峰约二十公里的草坝上,三台车东一个西一个无一幸免地全陷进了泥沼里,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每天,大伙为了挖车几乎弄得跟个泥猴似的,几近将人累垮。短短不足五公里的路,我们竟然走了三天最后才走出去。就在我们几乎感到绝望的时候,是十四位骑着马和徒步赶来的格拉丹冬的藏族牧民,把我们从泥沼中拯救了出来,然后又用真诚的目光把我们送上了去往主峰的路程。可以说,我们是在虔诚的藏族牧民的帮助下,于第三日傍晚到达格拉丹冬的。


冰塔林中的 雪莲

    在抵达源头的次日早晨,我们一行五人离开了夜宿在主峰旁的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徒步向格拉丹冬雪山脚下的冰塔林走去。格拉丹冬大雪山,白得圣洁,白得异美。静穆中,我能听到巨大的冰体融化后一滴滴水珠滴落到水面上的滴答声,那声音,如同圣乐般美妙和动听。我陶然其中恍若梦境。

      我在格拉丹冬雪山的主峰旁,在壮观的冰塔林的不远处,在约5500米的地方,发现三十一朵雪莲。在一大片闪烁着青黑色光泽的砾石堆上,猛然看到了一大片在阳光下盛开的雪莲。面对众多的雪莲,我竟然激动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一朵、二朵、三朵、四朵、五朵、六朵……天哪,一共三十一朵雪莲!这难道会是真的吗?我确实没有想到我会在遥远的格拉丹冬,奇遇到三十一朵相互簇拥在一起绽放的雪莲。我自从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见如此之多的雪莲,太罕见了。雪山,我以往也曾数次去过。比如昆仑山、玉墟峰、可可西里雪山。但我都没有看到过雪莲。更何况,是三十一朵雪莲。我很早就知道雪莲是一种只生长在雪线以上的圣洁之花,一般人一生是无缘目睹到它的芳容的。芸芸众生中,并不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此生都能有幸目睹到三十一朵雪莲在一起绽放,现在回忆起来那情景太美了……

发现低海拔

青海古冰川遗址

    “近千年来,青海冰川雪线高度从未低于4000米。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盆地周边,发现雪线高度3200米的古冰川,且保存完整,十分罕见。”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副所长拜永山说。

      2013年6月底,青海作家井石先生首先发现该冰川遗址,当时他正在调研当地旅游资源,发现了这片冰川。经过青海省测绘院对井石所拍摄照片的观察对比,初步确定为冰川遗址。

      为进一步勘察,青海地矿测绘院通过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对这一地区进行低空、高分辨率航测,发现冰斗、冰舌、冰川漂砾物等典型冰川产物。9月初,青海湟源大黑沟低海拔冰川遗址通过专家鉴定。拜永山向记者介绍说,目前,该冰川的具体年代尚无法确定,只能等待进一步勘测分析。目前只能推测冰期在一万年左右。它如果属于山麓冰川,一万年前同海拔高度的青海湖是否为冰川覆盖,值得研究。

      青海省地矿测绘院院长张启元说,这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低海拔古冰川遗址,它的发现,对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写入地质教科书,这将推动更多对低海拔冰川的研究。

阿尼玛卿雪山

入选国家地质公园

    昆仑山从帕米尔高原隆起,凌空而下,浩浩荡荡,横贯东西数千里;茫茫苍苍,雪峰高耸,冰川纵横,巍峨神奇。青海境内的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及阿尼玛卿山等山脉,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广布冰川。据中科院兰州冰川研究所的考察资料,青海省是我国冰川分布的主要省区之一。全省冰川面积约5225.38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9.2%,冰川总储水量3705.9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2.5%。

    青海省的冰川属于大陆冰川,具有降水少、气温低、雪线高、消融弱的特点。

    青海玛沁阿尼玛卿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西北部,总面积1030.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因而气候多变。现有冰川57条,面积达126平方公里,是目前古亚洲地质地貌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阿尼玛卿山地质遗迹类型繁多,地质景观独特,尤其公园内热融泥流、冻胀现象等地质遗迹在地质界也尚属罕见。

    2012年青海玛沁阿尼玛卿山国家地质公园入选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单。

冰川如何聚集自己的能量

    冰川在自然界是如何积聚了巨大的能量的。试想,如果往几千米高的“冰川”上泵入几千亿立方米的水量,需要多大的“”呢?太阳照射到我国西部地表的能量每平方公里高达13亿千瓦,正是这个总能源驱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生息繁衍、进化发展。在太阳巨大的能量推动下,水分不断蒸发,乘着季风和暖湿气流源源不断登上青藏高原。

      水汽遇到冷空气后,立即形成降雨,降在海拔4600米雪线以上时,就以冰雪的形式存留下来,而后再慢慢融化;其他降水直接被湿地、湖泊接纳形成径流,汇入江河,最后流入大海。

      而“冰川”地区是一条东西长2000余公里,海拔超过8000米的独一无二的突起高地,形成了所谓的“超级大墙”。在这堵“超级大墙”正南方的孟加拉湾,是巨大的暖湿气团生成地。当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以较大的密度和较高速度通过“高墙”时,在“高墙”南部产生负压区,像是一个巨大的烟囱,把孟加拉湾的暖湿气团吸上大“冰川”。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就下降6摄氏度。按这一规律计算,暖湿气团在海面上的温度倘若为30摄氏度,到了青藏高原上空就会降至零下18摄氏度,必然要结露成为降水,掉在这个独特的“大冰川”里。

感念自然

对人类的馈赠

    当即将结束对作家董明先生的采访时,记者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在民间,你算是资深驴友,也是我省很早就关注青藏高原生态的环保人士,您认为人与自然间的交流应遵循怎样一个原则。

    董明先生说,我算不上是一个资深驴友,只不过很早以前就喜欢往大自然跑而已。因常去大自然的缘故,所以才会关注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我生在青藏高原,长在青藏高原,跑过青藏高原许多地方,如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长江源头格拉丹冬等等,其中,格拉丹冬去过两次。一句话:倾听自然,尊重自然,爱惜自然,回馈自然。一位作家说过:“我们都会说人是大自然之子的道理,可惜的是,能够记起大自然母亲的面貌的人越来越少了。倘若这种对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所以,我们在回望人类走过来的足迹时,除了在心中感念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外,我们今天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善待养育了人类的大自然。

      我在《来自地球之巅的生态警钟》一书中阐述过自己的观点,比如,日常生活中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粮食等等。我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己。因为人类不能没有大自然,而大自然却可以没有人类。道理就这么简单。最近,我看到一条有关生态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宪洲表示,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条件下,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仍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与青海省政府大力倡导生态立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密不可分的,与青海人民所树立的环保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