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海绵城市解决四大问题

12.05.2016  12:09

  青海新闻网讯    4月2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门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会议。西宁在公布的17个评选结果排序中位列第九,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支持。

  西宁市成功入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充分表明,西宁脆弱的生态和不发达的经济现状,让西宁海绵城市的入围更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更具有区域示范的引领效应,也将会使海绵城市的成效得以最充分最大化的显现和验证。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海绵城市建设方针,西宁市凝聚合力、积极争取“海绵城市”试点,经过认真准备,充分论证,并报省级各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提交了申报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申请。今年3月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门决定启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2015年开始西宁市便启动了海绵城市申报工作和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制定了西宁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为海绵城市在西宁市的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

  根据西宁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西宁市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外围水土保持和内部低影响开发,保障“清水入湟”。

  加强大南山生态环境整治,做好火烧沟、水槽沟水土流失整治,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逐步恢复大南山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构建自然水体、湿地等生态设施或人工设施,加强径流污染削减,有效控制区域内降雨产生的内部径流污染及申报区外围输入的径流污染,使输入湟水河的雨水径流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保持湟水河水质为Ⅲ类地表水标准。

  二是优化申报区城市空间结构,改善申报区微气候环境。

  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指导,梳理申报区内的建筑、道路与绿地、水系的布局关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与水域点、线、面层层联通,构建申报区透水、通风生态廊道,完善城市水、绿网状开放空间格局。从而增加城市湿度,有效改善区域微气候环境。

  三是显著缓解申报区城市暴雨内涝,提升片区水生态安全。

  按照《西宁市海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的排水分区,依据申报区地形竖向,全面理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与河湖水系的关系。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先行申报区,解决申报区城市暴雨内涝,提升城市水生态安全。

  四是雨水收集与净化,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在申报区地块内建设小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初期雨水径流,处理水达标后就地回用。对申报区内的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并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园林绿化。利用申报区南部的解放渠收集大南山雨水径流,经沉淀处理后,可用于园林绿化用水或其他市政杂用。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