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破解高层次人才困局(上)

21.09.2018  07:50

  青海新闻网讯 全市累计建成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28家省级、市级科技企业;

  人工繁育雪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杨树杂交育种成功率从10%提高到70%;

  电子级多晶硅、光纤预制棒、锂电正极材料等技术达到国内或世界领先水平;

  比亚迪等24家全国500强企业入驻西宁……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拥有了人才就意味着占了先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多次对做好人才工作作出批示,强调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准施策,努力在人才引进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人才培养上见到持续性成效,在人才配置上形成科学化机制。

  记者了解到,西宁市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理念,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借智”思维,通过探索建立“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有效破解高层次人才短缺困局,为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何为柔性引进人才?它是指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社会化发展要求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契约管理的非本地户籍人才的人才引进方式。

  因地域环境、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西宁引进人才不容易,留住人才也困难。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柔性引才无疑为西宁破解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打开了一扇充满阳光的窗户。

  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西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在柔性引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办法,营造良好环境,凝聚各方人才。制定出台《西宁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西宁市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工作的指导意见》、《西宁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和方向引领。全面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两年提高人才考核权重,分值占比从过去不足2%增长到12%。“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紧迫意识、责任意识持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西宁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试行)》设立总规模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开发基金,实施创新创业扶持和“引才聚才555计划”(每年引进5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50名左右本土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5个左右创新创业团队),明确规定:柔性引进的一至三类(杰出、领军、拔尖)人才,分别给予40万元、25万元、15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

  市人才开发基金每年安排50万元,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开发拓展“周末医生”“星期天工程师”等合作项目,以更具开放、灵活的方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来宁开展短期服务。

  对经省科协等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建立并投入使用的西宁市院士工作站,给予100万元经费支持,对专家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基地给予30万元经费支持。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目前西宁已建成5所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合作攻关开展技术创新,带动提升了相关领域人才自主创新能力。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石钟慈院士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借助中科院院士团队的智慧和技术研究优势,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使我中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大数据创新应用综合服务提供商。”

  “作为一名80后,我将积极把握这次为期三个月的两地交流机会,充分发挥在南京证券工作8年的优势和经验,帮助服务单位开展好农商公司上市等工作。”南京证券投行业务七部总经理助理李铮,作为西宁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柔性引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代表,表达了立足岗位、发挥优势、服务西宁的意愿。

  凭着爱惜人才的热情,借着柔性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近年来,西宁通过开展短期候鸟式“借脑”活动,已累计邀请260余名各类专家来宁开展服务、助力西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