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网警:别为存在感成造谣者帮凶

22.02.2016  08:14

  青海新闻网讯

   “好心信息”网络疯狂传播

  “招聘大车司机,电话157××××0804,给我转发,着急,一个月7000元,咋没有人转发呢?够铁的给我转一下,谢!”2月18日一早,西宁市民董女士打开微信,看到朋友圈有这样一条信息。见多了朋友圈不实信息,董女士看到这条信息第一反应:这是不是真的?

  在董女士看来,这条信息内容十分模糊,“大车”是什么车,大货车,还是大客车?“我”又是谁,招聘的司机又在哪里工作?关系“铁不铁”,难道需要用是否转发信息来衡量吗?

  思量再三之后,董女士决定不再转发。手机归属地信息显示,信息中的手机号“157××××0804”归属地为黑龙江佳木斯。就在同一天,董女士的家人也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见到了这条信息。董女士坚信,发同样信息的两个人没有丝毫关系。

  记者网络搜索发现,这条信息从2月16日开始,在全国各地被论坛、微信广泛转发,因为没有任何明显不良后果,没有任何权威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几天前,西宁不少网友在朋友圈发信息称,“西宁市湟中县西堡镇羊圈村,27岁男子昨晚同学聚会喝多了,走到半路以为到家了,就脱了衣服和鞋,结果今天早上发现冻死了。各位朋友,现在聚会多,应酬多,我们在酒桌上能喝10分喝7分,不能喝酒的就不要劝酒了!在一起喝酒就是朋友、哥们!能保证全部安全送到家的就多喝点,无法保证的,请看看这图片,珍爱生命,适可而止!”

  就在记者向湟中县公安局核实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时,另一条“互助东和一名27岁男子喝醉冻死街头”的消息又在网络上传开。记者发现,相同的消息在全国各地都有,只是每条消息中的地名发生了变化。

   很多网民为存在感刷屏

  及时处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是西宁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的日常工作。西宁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微博“@西宁网警”、西宁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平安西宁”发布的信息中,经常出现辟谣的信息。

  为什么众多网民会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西宁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于洋说,漫画家朱德庸定义过这样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居住的家装修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位或成绩或格调,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唯一标准,这种人被称为“橱窗人”。

  换个说法,很多网民转发各种未经核实的信息,一方面是为了转发信息后获得朋友点赞而获得存在感。同时,在转发信息人看来,多转发求助、警示的信息,有助于在朋友圈、微信群树立自己热心、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

  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谣言,西宁网警经常及时辟谣,希望大家不被谣言所迷惑。然而,西宁网警发现,阻止了一些谣言的传播,又有一些谣言换个马甲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平安西宁”的编辑“土豆君”曾与朋友探讨过“为什么谣言仍然会继续传播”。最终的探讨结果是:谣言的发布者以及传播者中,有些人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别人看,从而关注自己,通过刷屏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别为存在感成造谣者的帮凶

  为了更多提醒网友,于洋在参加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5年度“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作品征集活动时,写了一篇短文。

  于洋在短文中写道:互联网的发展,给大众带来很多的便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交流变得快捷、通畅,各种观点、评论增进了大家的沟通。正所谓,“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谣言,也适时地在网络中传播开来。

  网络世界如此迅猛的传播力度,巨大的信息量,已经使人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假。一些谣言的发布者或者传播者所发信息却又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利用的正是人们的爱心和公德心,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社会需要正义和良知,需要帮助的人们也希望互联网能成为自己寻求帮助的途径,可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网络,未来会不会出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无法被帮助,因为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网络中所发出的声音。正如现在街边的乞丐,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在利用我们的爱心,哪些是真正处于困难之中。

  于洋在接受西海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由于微博信息的公开,谣言、不实信息一旦出现,很多能被发现,而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相对封闭,致使谣言更容易被扩散,希望网友别为存在感,成造谣者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