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阅读 老西宁 西宁记忆:当年学生娃养过蚕

20.07.2015  10:50

  青海新闻网讯 在人们的印象里,因为气候原因,西宁历来不养蚕。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西宁人都曾经养过蚕,当年养蚕的大多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他们养蚕只是为了得到一些放在墨盒里的蚕丝。

  77岁的岳宗五老人回忆说:“流行养蚕的时候,我大概十二岁。”

  至于蚕卵的来源,岳宗五老人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蚕卵是一年一年流传下来的。在岳宗五老人家,有一片蚕丝结成的圆片,据他介绍,这片蚕丝圆片是从其曾祖父的手上流传下来的,由此岳宗五老人推测,在清朝同治年间,可能就有一些青海人通过养蚕来获得少许蚕丝。

  “那时,春天开学后,有蚕卵的同学就会将它们分给需要的同学。蚕卵一般都附着在纸面上,是前一年冬天蚕下卵后保存下来的。”岳宗五老人说。等天气转暖,纸面上的黑色蚕卵就会活过来,像一粒粒黑芝麻。“为了让蚕卵赶快长大,同学们还会将有蚕卵的纸塞在自己的帽子里,这样温度高,蚕卵就会长得快一些。”岳宗五说。等蚕卵活过来以后,大家就会用毛笔将蚕卵小心翼翼地扫到一个小盒子里。在这个盒子里,蚕卵就会慢慢长大,经过几次蜕皮,就会长成白色的蚕。“成年的蚕大概有两节手指节长短。”岳宗五老人说。

  把蚕放到盒子里以后,就要喂它们桑叶了。西宁市文史学者杨文盛说:“我们小的时候也养过蚕,那时在原来的省图书馆(今解放路)的院子里就有一棵很大的桑树,我和同学们经常跑去偷摘桑叶。”

  “我的一位同学,他们家里有一棵桑树,每到我们养蚕的时候,他就会摘来自家的桑叶卖给我们,一枚铜圆只能买几片叶子。到现在,我们同学聚会还会取笑他的抠门。”岳宗五老人说。

  蚕喜欢吃新鲜又干净的桑叶,所以喂之前,大家都会用湿布将桑叶擦干净。实在没有桑叶,也可以喂它们一些榆树叶或白菜叶。岳宗五老人说,那时每天一放学,一回到家,自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自己养的蚕。

  养蚕是一件非常考验责任心的事情。“我们每天除了要考虑到哪里找桑叶喂它们之外,还要清理粪便。每天出门的时候,还得操心关上家里的窗户,放下门帘,害怕麻雀进了屋子,捉了我的蚕。”岳宗五老人说。

  等蚕长到几乎透明的时候,它就该吐丝了,这时候,就要在盒子上糊一层纸,将蚕放在上面。这样,蚕吐丝的时候,就会沿着纸面结成片,“如果盒子是圆的话,蚕丝片就是圆形,方盒子就结成方形。”岳宗五说。

  如果在蚕要吐丝的时候,不给它铺上东西作为它的工作面,那么蚕就会将自己裹成蚕茧。吐丝后的蚕会变成蛹,之后再变成蛾。“从蚕卵到蚕蛾,一般要五到六个月的时间。之后,蛾就会再次产卵到纸上,冬天时将产有蚕卵的纸保存起来,如此反复。”岳宗五说。

  杨文盛说:“当年我们养蚕,主要还是为了得到蚕丝,当时我们上学时都是用毛笔写字,将蚕丝放在墨盒里,要比放棉花更吸墨,可以用好几年。”

  “每次等蚕织出蚕丝片的时候,同学们还会互相比较一下,看谁养的蚕吐丝多,织得好。”岳宗五老人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