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西宁 逆势!开发区拼出独特发展路

25.02.2016  11:41

   过去的“十二五”,在中国经济风云变幻的严峻形势下,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冰前行,逆势而为,硬是拼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园区工业发展的独有道路,为西宁乃至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为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省会城市前列贡献了力量,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在外部不利因素的巨大挑战中,开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转型升级初显成效,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2015年,在严酷的下行经济压力形势下,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8%,占到全市比重75%。

  回望过去的五年,开发区俨然是逆风高扬的一面旗帜,是寒冷长夜里破冰前行的一艘航母。开发区工业逆风飞扬的背后,是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的坚定支撑,是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区战略的不懈坚持,是开发区上上下下殚精竭虑的艰辛付出。

  严冬里一串耀眼的数字

  预计2015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完成工业增加值350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实现技工贸收入2000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100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0亿元,是“十二五”的2.9倍。

  “十二五”期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入驻各类企业1200户,建成投产工业项目258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额1400亿元,是“十二五”的2.95倍;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1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0户,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55%。

  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五年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把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业在困难中保持年均17.4%的增速,支撑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有色(黑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世界藏毯之都”初具规模,特色生物产业日益壮大。新兴产业见事早、方向准,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一批重大锂电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为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突破了多晶硅冷氢化等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专利70余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60余项,部分技术应用和单体技术装备跻身国内甚至国际先进行列。8大产业集群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八大主导产业集群显雏形

  “十二五”期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全力抓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有效应对工业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保持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城融合等方面上了新台阶,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黑色)金属、特色化工、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藏毯绒纺、装备制造、锂电材料及电池等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已显雏形,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300亿元建成更完善园区

  “十二五”期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300亿元。新征建设用地3.92万亩,拆迁面积22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和公租房190万平方米,搬迁安置农民7600户、3.6万人。开工建设了一批道路、供电、通讯、给排水、铁路、天然气、防洪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园区道路120公里,日供电能力达到810千伏安,日供水能力达到15.7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5万吨,日供天然气能力达到620万立方米,铁路年运输能力达到1500万吨,项目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工建成一批商贸流通、商务办公、居住社区、金融服务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产城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甘河工业园区、东川工业园区被国家批准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试点工业园区,实施了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改造项目。预计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3%、SO2排放强度下降15%,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410万元/亩,工业产值产出强度达到240万元/亩。

  创新驱动尽显科技能量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截至2015年有各类研发平台6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7个),创业园、孵化器建成面积达40.3万平方米;科技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0.8%;从业人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数1.9万人,占区内从业人员人数的2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户,科技型企业达到80户,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达到15%;拥有驰名商标22个、著名商标41个。

  创新服务惠及千家企业

  “十二五”期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创新服务、转变职能、提升管理为核心,全面实行了ISO9001和ISO14001标准化管理。结合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在园区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了领导联系企业、现场协调服务、项目建设责任制、定期会商、限时办结等制度,在营造审批事项少、办事程序简、工作效率高、发展活力强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新进展。全面实行“打破身份、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方式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奖罚挂钩”的管理制度,建立了责任明确、激励先进、淘汰落后、充满活力的新机制。

  新机制撬动融资大杠杆

  针对日益趋紧的金融融资环境,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模式,努力拓展融资渠道。组建了开发区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整合扩大了天诚担保公司资产规模,设立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公司。在建设资金筹措方面,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累计落实到位建设资金185亿元,有效解决了园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在化解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园区融资服务模式,建立了“种子基金融资授信贷款”、“中小企业助保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公司”融资服务平台,对优质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担保公司及融资平台累计为区内110户企业提供了520笔、135亿元的贷款融资担保,协调帮助企业融资235亿元。在扶持企业发展方面,认真落实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帮助园区企业申报国家和省上循环经济、技术改造、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和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扶持资金,累计争取各类扶持资金55亿元,各园区财政给企业兑现优惠政策扶持资金1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