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政府工作报告》热词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出现一些新词热词,今年也不例外。它们是什么意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如何体现的?未来这些词汇将和我们发生怎样的关系?我们从《政府工作报告》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词汇,读懂它们,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名词解释: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由黄河源、长江源(可可西里)、澜沧江源3个园区组成,即“一园三区”,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31.16%。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标志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迈向了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
名词解释: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多次被提及,生态文明被提及不下16次。)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朋友圈”】
名词解释:“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开放带动战略成效显著,与丝路沿线国家建立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新机制,“朋友圈”不断扩大。
【“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
名词解释:即青海的蓝天、高原的绿色、江河的清澈。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我们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抉择,勇于担当,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绿色发展和制度改革,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使“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成为青海人民的绿色福利,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品牌。
【十五年免费教育】
名词解释: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将对六州所有学生及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前3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普通高中、中职)的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期间覆盖全省。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逐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改善农牧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健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体系,努力办好特殊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名词解释: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31”】
名词解释:即“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省委《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131”总体要求,即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
【脱贫】
名词解释:摆脱贫困。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互联网+”行动】
名词解释:指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构建活力青海产业云、大美青海生态云、幸福青海民生云、和谐青海政务云,全面提升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西成铁路】
名词解释:即西宁至成都铁路,途经我省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轨于在建成兰铁路黄胜关站,是连接川、甘、青三个西部省份藏区的重要铁路通道。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交通方面,加快格库铁路建设,推进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格尔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力争开工西成铁路。
【“亲和力”】
名词解释: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产业,围绕打造“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格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旅游业态和产品多元化,力争互助故土园成功创建5A级景区,不断提升“大美青海”美誉度和影响力,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三大“国字号”改革】
名词解释: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例句
跟进落实中央出台的改革举措,在继续抓好生态、司法、医药卫生三大“国字号”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力争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