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钢:专心升级谱新篇
步入西宁特殊钢铁集团,看到的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景象,没有肆意飞扬的烟尘,绿地花园随处可见,道路宽敞洁净,厂房高大明亮,生产过程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水、气、渣全部回收再利用。从昔日杂乱荒芜的厂区到如今绵延流动的绿意、从曾经的资不抵债到如今跻身国家四大特钢集团。短短几年间,踏着国企转型升级的步伐,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西钢集团完成了从产业结构、环保减排到经济效益的华美转型。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发展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西钢集团公司党委认识到,依靠落后的劳动方式和生产技术已经不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依靠资源的极大浪费换取经济发展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以破坏环境来博取短期、局部和短暂利益的行为已经不为社会所接受。于是2013年,西钢开始了包括工艺装备、产品结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管理理念在内的全面转型升级革命,努力通过转型,实现产业布局合理、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质量一流、经济效益凸显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国际、行业认证的产品体系,拥有较高国际、国内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努力使西钢在全国特钢行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
14年前,西钢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存在着装备落后、人员多、效率低、承担社会职能多等问题和矛盾,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和要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为此,西钢人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用坚定的信念,敢于担当的勇气,彻底打破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三项制度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改革,使企业迈向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正轨。
改革的成功实践,使企业逐步建立起“职工收入凭贡献,收入增长凭业绩,多劳多得、多效多得、无效不得”的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符合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劳动用工体系。
建立起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行规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钢铁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西钢集团公司今天能够经受住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在中国特钢行业有一席之地,能够为青海工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努力,正是得益于西钢制定出了符合企业实际、符合钢铁产业发展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自2001年以来,累计投资157亿元,构建起了以“钢铁制造、铁多金属、煤炭焦化、地产开发”四大产业为一体的上下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竞相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西钢在钢铁制造板块中,已形成具有年产铁200万吨、钢200万吨、钢材200万吨的生产能力。特钢产品广泛用于国防军工、铁路、石油、煤炭机械、汽车、风电、航空航天航海、能源等领域,是推动我国特钢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煤炭焦化板块中,拥有木里煤田储量为3.2亿吨的焦煤资源,已形成年产冶金焦炭80万吨、化产品5万吨的生产能力,是促进西钢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产业;在地产开发板块中,立足西钢南区自有土地实施地产项目开发,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即将形成集星级酒店、写字楼、超市、商业、餐饮、幼儿园、健康会所等公建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全方位物业管理的高档社区;在铁多金属板块中,西钢集团目前拥有青海省内洪水河、格尔木野马泉、它温查汉西、沙丘LM1和新疆哈密白山泉、甘肃肃北七角井等铁多金属矿和湟中县门旦峡石灰岩矿,共计资源储量为:铁矿资源1.6亿吨,钒矿资源6468万吨,多金属矿73.8万金属吨,石灰岩矿2000万吨,现已形成年采选矿石7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
作为60年代建设的老钢铁企业,西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钢铁企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特性使西钢地区的环境质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西钢人打响了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创新改革、结构调整、提质降耗、节能减排”的经营方针,西钢集团正式打响了一场声势浩荡的“环保战”,全集团以超常规的理念、超常规的速度,于2004年率先在省属企业中启动大规模环境治理工作。
随着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高涨呼声,省委、省政府加大了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力度,西钢人明白,做好环保这篇大文章,已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一个崭新的绿色西钢、和谐西钢迫在眉睫。
然而,全面治理企业环境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当时的西钢,刚度过钢铁工业的“冰河岁月”,正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资金缺口巨大。治理环境面临着资金、技术、装备等诸多实际困难。
“为了还市民一片蓝天,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做。”西钢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显刚说。“作为省属大型企业,公司不但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要承担建设‘绿色西钢’、促进青海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任务。”
环境治理是一项技术新、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机组老、设备旧、成本增的情况下,“十一五”期间,西钢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先后淘汰小电炉、小轧机等落后装备37台套,淘汰落后生产线4条。在工艺改进、装备升级等技术改造的同时,坚持节能、环保“三同时”的原则实施项目建设。专项投资6.3亿元用于已有工艺装置污染治理,先后建设各类环保设施87套。完成了电炉、高炉、转炉、烧结、球团、石灰窑供料和成品系统、工业废水等污染源的全面治理,环保设施年运行费用约8400万元。在多管齐下治理环境的措施下,西钢成功打造了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
截至“十一五”末,西钢吨钢废水、COD和烟粉尘排放量达到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一级水平,固体废弃物全部回收利用,有效改善了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同时,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了一套“吃干榨净”的产业链闭路循环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园区,对各种钢渣、水渣、耐火材料等资源化处理及回收利用,每年可回收处理各类固体废弃物90余万吨,年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回收利用副产燃气16.35亿m3,折标煤23.4万吨,使过去令人头疼的废水、废气、废渣“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化、零排放。
西钢变了。昔日漫天的黄烟消失了,乌黑浓密的废水洁净了,西钢人的心头也敞亮了。初夏时节,走在花园相间、绿地郁郁葱葱的厂区道路上,工作在洁净明亮的机台旁,职工们的心情无比愉悦;傍晚,道路、厂房、塔罐、广场在灯光的勾勒下或巍峨耸立直指长空,或妩媚绚烂如鲜花万丛,流光溢彩的夜色景观让“绿色钢城”更加华美绚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青海省十二次党代会又提出把我省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这就为企业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入“十二五”以来,西钢集团按照我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工业“双百”部署,制定了“建设特钢精品基地,打造高原绿色钢城”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经济高效运行为目标”的发展方式,继续本着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对标挖潜、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主导思想,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计划投资54亿元,进行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装备升级改造,投资2.185亿元用于二氧化硫专项治理、料场扬尘专项治理、厂容绿化美化及环保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即将实施新的环保排放标准及特别区域污染物排放限值,以国内行业节能环保样板企业唐钢、太钢为模板,计划再投入9600万元,用于现有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及岗位环境治理。
在“十二五”末,西钢集团实现减排SO2 4000吨、COD800吨、悬浮物1095吨、氨氮排放量8吨、烟粉尘6800吨,固体废弃物零排放。各种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企业富强、环境美好、职工幸福,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三
今天的西钢,在产业结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职工收益及社会贡献等方面,均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已经从2000年的一个西钢发展成五个西钢,成为国防、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成为推动我国特钢事业和青海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钢铁企业就该有钢铁般的意志,如今的西钢正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沐浴春风。这一切,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企业定位自身优势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调控带动。
应该说,西钢集团公司当前正处于发展力提升阶段,从长远看,后发优势比较明显,但从当前一个时期看,企业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国内外钢铁行业新的发展格局,西钢人将”建设特钢精品基地,打造高原绿色钢城“作为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追求产品质量精细化,市场服务系统化,实现质量品牌提升新突破;追求人才培养层次化,人员配置高效化,实现队伍素质提升新突破;追求企业管理科学化,技术操作标准化,实现管控水平提升新突破;追求结构调整特色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实现盈利水平提升新突破;追求资本运作多元化,融资成本最优化,实现资产质量提升新突破;追求地产开发精品化,社区服务高端化,实现生活质量提升新突破;追求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末”(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6.5万元。力争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万元,把西钢集团建设成为倍受社会尊重,环境协调和谐,职工生活富裕,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