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熟练使用群众语言

07.03.2017  05:32

  全省万名干部以“联系基层、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做政策宣传员、做党建辅导员、做发展指导员、做扶贫联络员”为主题的下乡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这样的大规模下乡活动,我省今年是第十四年,深受广大基层群众欢迎。万名干部下乡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开展工作,必然要求我们熟练使用群众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顺畅交流的工具。所谓群众语言,就是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经常运用的语言。在我省,群众语言除了汉族群众经常说的普通话和“青海话”,还包括藏语、蒙古语、土语、撒拉语等少数民族群众使用的语言。有很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能够熟练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为推进各项工作如虎添翼,也大大增进了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但是,仅仅会讲这些语言只是一个小小的基础。我们要求熟练使用的“群众语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群众听得懂的话,二是包括群众想要听的话。只要是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就算是“官话”,群众也会认同,也算“群众语言”。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充满智慧。群众语言与官话、空话、套话的最大区别是,朴素、生动、尖锐、明确,大众化、口语化,通俗易懂、形象贴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熟练使用群众语言,从本质上来讲反映的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说来自群众中间的话,是我们讲党性的体现,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体现。熟练使用群众语言,也反映着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作风。

  熟练使用群众语言,体现党风政风,关乎干部形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熟练使用群众语言的典范,他非常善于从“土得掉渣”的群众语言中汲取精华,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就是口语化、接地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这样深情地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总书记这样来表述他的经济改革观点:“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这里的“块头”、“虚胖”等词都是活跃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语言。总书记这些从群众中来,又讲给群众听的“大白话”还有很多,如他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他讲改革要辩证施治,强调“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讲生态文明建设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也是这般朗朗上口,易记好懂。

  熟练使用群众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推动工作。不论是万名干部下乡活动,还是其他群众工作,都要把“熟练使用群众语言”作为一条基本要求加以贯彻落实,把“熟练使用群众语言”作为开展工作的必要“硬件”,推动作风改进和党群干群关系改善,提高我们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我们要大力倡导讲群众语言,逐步在党员干部中营造一种氛围,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风气,官话套话就没有市场,使作风之弊在清新务实的话风下暴露无遗,无处藏身。我们要努力从话风改起,学会群众语言,多讲群众语言,以话风好转带动作风转变,提高我们在群众中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引导力,真正让干群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同甘共苦,为以“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新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