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见证青海生态保护力——全省封湖育鱼工作扫描
这是一次人类向自然力量的妥协!
这是一趟生命向不屈抗争的历程!
青海湖的鱼,用洄游这种方式,向命运发起一次又一次抗争,捍卫着属于它们繁衍生息的权利,也维系着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一)
6月9日,在位于刚察县境内的泉吉河水道内,几十条不大的湟鱼铆足了劲,想从河中央冲过一段险坡,但激流一次次将它们冲回低处的水洼。
许多过路的游客被这一场景吸引,驻足观看,或拿出手机拍下这动人的画面。可是鱼儿们却浑然不觉,依然拼了命般一次次向上冲。
此时,在泉吉河略显湍急的河道里已经布满了褐色的鱼脊背。“如果在河底放一个盆子,端起来可不是一盆水,而是一盆子鱼儿。”渔政工作人员站在河岸边笑着说。如果有不知情的游客莽撞地下水擒鱼,他们会及时阻止。
不仅仅是不能捕捞,甚至不能做任何伤害湟鱼的事情。“洄游期间,是湟鱼的产卵季节,对它们来说这是一年中最紧要的关头,一切生产生活都要让路。”海北藏族自治州渔政站负责人介绍,为了使产卵湟鱼顺利洄游,他们会采取停止农田灌溉的做法,使所有来水汇聚到主干流中,方便湟鱼洄游。而由于主干流水势太急,逆流而上的湟鱼都要在洄游过程中歇息,再继续向前方冲刺。
这成为非法捕捞湟鱼的最佳时间与地段,给不法分子实施犯罪带来了可乘之机。为此,每年5月底,各地的渔政工作人员都在青海湖周边的几条湟鱼洄游的主河道设立监护点,24小时巡护。
(二)
“要把伤害湟鱼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扼杀在源头。”这句话已经成为青海湖水上公安局副局长张保太的口头禅。
从1982年起,省政府对青海湖先后实施5次封湖育鱼,但受利益驱动,人为捞捕仍威胁着湟鱼的生命。
就在6月11日,青海湖湖东派出所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从一辆开往西宁的客车上发现了偷捕的3000多斤湟鱼。“这是今年最大的一起案件,一定要从严办理。”
(三)
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警示教育,他还希望所有人都能提高护鱼的意识。
青海湖里的湟鱼赖以生存的是湖内的咸水环境,但为了繁衍后代,性成熟后(雌鱼4年至5年,雄鱼3年至4年)湟鱼就会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离开青海湖,溯流而上,直到在淡水河道中找到合适的区域产卵,之后再顺流而下,回到青海湖。
湟鱼在逆向水流的刺激下,性腺会逐渐发达,最终将卵产在水流平缓的地方,如果时机没有成熟,湟鱼就会一直向前游。湟鱼产卵后,鱼卵在体外受精,6天至10天后破膜发育成小鱼苗,小鱼苗会从淡水河道中陆续返回青海湖,这个返回的过程也是鱼苗适应生活、开始自己捕食的过程。过去,河道中水量充沛,鱼苗的游程较长,有充足的时间在河道中发育成长。
在青海湖周边,甘子河、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几条河流作为大湖的主要补给河流,也是湟鱼洄游产卵的主要淡水河道。从本世纪初,作为这几条河流的流经县——海晏县、刚察县等地的渔政管理部门,曾经在这些河流的主要地段扎下帐篷,设立监护点,加大对湟鱼的保护和巡查力度,防止违法偷捕、经营等行为的发生。
而今,随着科技的发达,大家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宣传保护湟鱼的工作。
(四)
6月10日,天峻县。
县渔政站站长虎青山正带着县城的护鱼队伍宣传封湖育鱼工作。“已经在各个餐馆、饭店、附近的企业发放禁渔通告等资料3000余份。并与各单位签订了禁渔目标责任书140余份,布哈河边围栏上悬挂横幅10条,安排管护员巡河。及时发现鱼搁浅,参与专业和半专业救鱼人员有40余人。”
虎青山笑着介绍,参与此次宣传的有牧民35人,摩托车6辆。数字的背后是广大群众对保护湟鱼工作的支持。恰逢此时,也是第一批湟鱼从百里之外的青海湖洄游到布哈河源头的日子。
“宣传的时机恰到好处。”从天峻县流过的是湟鱼洄游的重要河道布哈河。作为青海湖补给量最大的河流,它也成为了湟鱼洄游量最大的一条河流。
但是,如今的布哈河已经没有了过去浩荡的气势,水量少了很多,裸露的河床上满是石头。就在记者前往青海湖采访湟鱼洄游情况途中,竟然发生了下游一条支流断流的情况。“如果不是及时发现,成千上万的湟鱼就要搁浅。”青海湖水上公安局鸟岛派出所迅速出击,解救了大量湟鱼。
“不然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谁都不敢想。”在一个名叫中国渔政(青海)的微信群里,我省67名渔政工作人员庆幸不已。
(五)
但这些都只是护鱼过程中的小插曲,最担心的莫过于“主干道河水断流,导致搁浅”。省渔政管理总站负责人说。湟鱼洄游、护鱼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可预测的困难,但遇到一个就要克服一个。
6月2日,记者来到刚察县的沙柳河畔,看到因为沙柳河大桥施工,导致河水大面积截流。大批湟鱼洄游遭到阻拦,在大坝下无助徘徊。
6月7日再次返回时,工地停工了。湟鱼沿着河道大半“S”形的洄游通道里顺利洄游。
而后,由台湾专家设计的铁皮过鱼通道刚刚安置在沙柳河的大坝上。通道中,“S”形的路线弥补了湟鱼洄游中游程太短的问题。既让湟鱼在洄游的过程中有了“歇歇脚”的地方,又使让它们顺利发育性腺,顺利产卵。
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印证着刚察县森林公安局政委王进明那句话“任何事都要给湟鱼洄游让路”。
在共和县黑马河乡黑马河中,记者看到大量产卵亲鱼洄游的景象,数不清的湟鱼在河道中奋力游走,为使湟鱼洄游顺利产卵,该县有关单位正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了湟鱼洄游畅通。
(六)
这不仅仅是环湖地区的孤立行为,也是一场全省总动员。
为加强封湖育鱼工作,省政府2005年成立了封湖育鱼工作领导小组,环湖州县也相继成立了封湖育鱼工作领导小组。海北、海南、海西、果洛、西宁、湟中、湟源、乐都、尖扎、门源等地先后成立了渔政管理机构。
在封湖育鱼期间,各州县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封湖育鱼实施方案,细化封湖育鱼工作措施。同时,狠抓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分片承包制”和“承诺制”的工作制度,省政府与各州、州政府与各县、县与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封湖育鱼工作的扎实开展。
“无条件支持封湖育鱼工作,不能让辖区内任何一家餐馆售卖、加工湟鱼。”海西州农牧局负责人、乌兰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也表态。
当接到群众反映,在乌兰县境内靠近茶卡盐湖附近的小水桥存在兜售湟鱼的情况时,6月12日下午,省、州、县三级,渔政、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联手,进行了一次突击检查。对前期查处的存在偷食湟鱼行为的餐馆进行了处罚。暂扣了营业执照。
“检查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震慑,让不法分子停止偷售湟鱼,让他们知道,这种不法行为的危害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张保太介绍。据悉,从2001年至今,省渔政管理总站已经累计印发宣传材料27万份,张贴通告19万份,发送短信400万条,并与大水桥、151、鸟岛等重点餐馆、饭店经营主签订不加工销售湟鱼责任书2300余份。
(七)
尽管湟鱼洄游场面壮观,但大自然有其优胜劣汰的法则。从产卵到受精,繁衍出后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成功率很低,有时甚至都达不到20%。”在位于刚察县的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里,副站长介绍,但人工受精的成功率能达到85%以上,幼鱼的成活率也能达到80%以上。
2002年,我省启动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科研人员分别在河湟流域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水库、湟中县蚂蚁沟水库、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水库实施了人工增殖试验;在李家峡库区实施了青海湖裸鲤水库网箱种苗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在西宁开展了青海湖裸鲤的淡水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令人欣喜的是,大通景阳水库增殖27个月的针尖大小的鱼苗,在人工不喂养的情况下,最小个体为85克,最大个体长到470克,平均体重达184克。淡水池塘667平方米的水域面积上,湟鱼亩产达到331公斤,商品规格基本为0.4斤以上,李家峡水库网箱养殖的亩产量也达到41吨。此外,从测试结果看,淡水养殖的裸鲤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野生裸鲤。
湟鱼在青海湖10年才能生长0.8斤至1斤,而大通景阳水库27个月生长0.9斤,这让科研人员感到很意外。除了景阳水库,湟中蚂蚁沟水库、循化查汗都斯水库的裸鲤鱼苗长势都非常不错。
(八)
这里的长势为何如此好?
主要是水库水体的生物生产力,微生物、饵料适宜湟鱼的生长。另外,景阳水库形状呈“V”形,而且水库两面都有农民生活居住,放牧牛羊,人和牛羊生活的一些有机物随着地势、雨水落入水库中,浮游生物相对丰富。专家给出了答案。
其实这种异地养殖的行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发生过。据原青海湖渔场的老职工回忆,当年有内蒙古人就曾将湟鱼带回去养殖,“因为温度高,比在青海湖长得还快了不少”。
“对湟鱼来说,如果生存环境比青海湖优越,浮游生物能保证,它就把自身生长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较青海湖生长速度快。”项目成果表明,这项技术使半咸水湖泊中生活的冷凉性鱼类品种拓展到了淡水水域中生存和生长,掌握核心养殖技术后,青海湖裸鲤淡水人工池塘取得了每亩培育裸鲤1+龄鱼种(一年龄鱼苗)达462公斤的成绩,这为保护利用青海湖裸鲤种质资源的健康发展和产业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通过多年来加强青海湖渔业资源保护和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双管齐下,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1年的2592吨增加到2014年的45000吨,十四年增加17.4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14%,裸鲤群体数量得到逐步恢复。
青海湖是西北的生态调节器,守护好这里的生态,也就是守护好西北的自然生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
封湖育鱼,保护湟鱼资源已经在青海人心中烙下了印记;而湟鱼洄游,也在中国最美湖泊的青海湖畔见证了青海保护生态的信心与决心。(杨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