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2014 精彩之笔

24.01.2015  10:33
核心提示: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  【精彩之笔】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新优势,创新新动力的根本之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

  【精彩之笔】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新优势,创新新动力的根本之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在经济领域出台27项改革政策和51项配套措施,财税、投资、外贸和流通体制及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见证2014】

  进入发展新常态的青海,改革的步履分外铿锵。

  从主体功能区建设,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从收入分配改革,到社会保障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金融体制改革;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

  着眼全方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我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入全国试点。

  列席政协会议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由衷感慨:“加强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将使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的改变,使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直击发展关键环节,新举措密集而出,这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鲜明特点。

  经济领域27项改革政策和51项配套措施出台,财税、投资、外贸和流通体制及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在全省呈现“加速度”。

  1月,支持工业稳定增长的政策出台;

  2月,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

  3月,全省医改工作主要任务分工明确;

  4月,深入推动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

  5月,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实施……

  几乎每个月,我省都至少有一项激发市场活力、增添经济动力的新动举措。

  “快马加鞭,一鼓作气,这样的力度使人们对改革、对发展更有信心。”众多代表委员感同身受。

  来自青海工业发展主阵地——柴达木盆地的省人大代表诺卫星说,改革推进了新常态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速换档、优化结构、创新驱动三位一体发展。

  来自高原新型城市的省人大代表于丛乐说,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海东市正在成为改革的一片高地,正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浏览深化改革元年的青海成绩单——金融新政之下,我省新增贷款784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300亿元,增长22.4%;工业转型新举之下,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50%;农业结构调整新措之下,全国最大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我省形成,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

  “改革见诸大领域,也深接地气。”围绕医保、医药、医疗三个方面,我省20项重点医改深入推进。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西区区长刘浩年说,改革拓宽群众医疗保障。

  “改革找准焦点,紧密对接社会公平。”校安工程和布局调整等项目推进,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省政协委员、海东市教育局局长焦环玉对进一步发展地区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改革让创业更有劲头了。”工商登记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创业成本降低。会外说会,去年新注册的青海葛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进辉感言:“从申请到拿到执照只用了3天时间,我们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红利。”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力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升质量,力推服务业提速发展、创新业态,力推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培育品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推出一些有特色、有亮点的改革,使改革红利有效转化成发展新动力,改革在青海继续进发。

  工业经济加快转型

  【精彩之笔】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实施50个重大技术创新和100个技术改造项目,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合金材料、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达到410万千瓦。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三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装备工业均增长30%,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均为近年来最好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实施50个重大技术创新和100个技术改造项目,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合金材料、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达到410万千瓦。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三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装备工业均增长30%,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均为近年来最好成效。

  【见证2014】

  截至2014年底,我省已累计建成22个国家级科技平台,省会西宁市被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各具特色的高新区在工业经济中一枝独秀,遍布全省的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培育现代农业的重要基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8.1%。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政协委员周卫星说。

  引领新常态,要依靠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增长的强大引擎摆在重要位置加以推进,特别是要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带动产品升级、企业升级、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周卫星说,2014年,我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认真落实各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123”科技支撑工程、“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和节能减排、制造业信息化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成科技资源,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解决了一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从事科研工作的政协委员周圆说,就盐湖化工来说,从百万吨产能开始迈步,到现在达到500万吨产能,科技作用功不可没。相信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强大,新型轻合金将是未来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自动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和10万吨原盐溶解、热溶结晶法高品质氯化钾示范装置和100平方公里固体钾矿溶解转化示范基地。在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支持下,我省盐湖资源开发已由单纯氯化钾的生产延伸到高附加值的氢氧化钾,硫酸钾,碳酸锂,镁盐等系列化工产品。

  科技引领未来,激发发展新活力。新常态下,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创新成为赢得发展的制胜法宝。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以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开放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省人大代表郭天明说,去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稳增长,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有新进步,对全市的贡献度有新提升。今年,将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特色化工、生物医药、藏毯绒纺等产业集群,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抓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在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突出抓好100个重大技术进步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争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铝镁合金等项目投产运营,实施锂电产业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轻工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等四大工程,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能力提高到80%。